【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流程-Scrum框架最全总结
保护团队不受外界干扰,是团队的领导和推进者,负责提升 Scrum 团队的工作效率,控制 Scrum 中的“检视和适应”周期过程。与 Product Owner 一起将投资产出最大化,他确保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可以理解敏捷和尊重敏捷的理念。
Team——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美工设计、DBA等全职能性团队
团队负责交付产品并对其质量负责,团队与所有提出产品需求的人一起工作,包括客户和最终用户,并共同创建 Product Backlog 。团队按照大家的共识来创建功能设计、测试 Backlog 条目交付产品。
Product Owner——产品负责人、产品经理、运营人员
从业务角度驱动项目,传播产品的明确愿景,并定义其主要特性。Product Owner 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团队只开发对于组织最重要的 Backlog 条目,在 Sprint 中帮助团队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干扰团队成员,并迅速提供团队需要的所有信息。
User——最终用户、运营人员、系统使用人员
很多人都可能成为最终用户,比如市场部人员、真正的最终用户、最好的领域专家,也可能是因其专业知识而被雇佣的资讯顾问。最终用户会根据自己的业务知识定义产品,并告知团队自己的期望,提出请求。
Manager——管理层、投资人
管理层要为 Scrum 团队搭建良好的环境,以确保团队能够出色工作,必要的时候,他们也会与 Scrum Master 一起重新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
Customer——客户、系统使用人员、运营人员
产品 Backlog 包括了所有需要交付的内容,其内容根据业务需求的价值顺序排列,每个 Backlog 的优先级是可以调整的,需求是可以增减的,因此产品 Backlog 将根据不断增长来持续驱动维护。
Sprint Backlog——Sprint 本意为“冲刺”,指迭代周期,长度通常是一至六周。
在 Sprint 开始前,定义本次 Sprint 要讨论的“Sprint Backlog”,从中产生本次 Sprint 要完成的 “已定 Product Backlog”。
已定 Product Backlog是 Sprint 计划会议的产物,它定义了团队所接受的工作量,在整个 Sprint 过程中它将保持不变。
User Story、Task——用户故事、任务
用 User Story 来描述 Sprint Backlog 里的项目,User Story 是从用户的角度对系统的某个功能模块所作的简短描述。一个 User Story 描述了项目中的一个小功能,以及这个功能完成之后将会产生什么效果,或者说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一个 User Story 的大小和复杂度应该以能在一个 Sprint 中完成为宜。如果 User Story 太大,可能会导致对它的开发横跨几个 Sprint,此时就应该将这个 User Story 分解。为了能够及时,高效地完成每个 Story,Scrum 团队会把每个 Story 分解成若干个 Task。每个Task 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8小时,保证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如果 Task 的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就说明Task的划分有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障碍 Backlog——问题列表,积压的待处理事务。
列举了所有团队内部和团队相关的和阻碍项目的进度的问题,Scrum Master 需要确保所有的障碍 Backlog 中的问题都已分配并可以得到解决。
•每次会议都要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每次会议都采取开放形式,所有人都可以参加。
会前准备
•提前邀请所有必须参会的人,让他们有时间准备。
•发送带有会议目标和意图的会议纲要。
•预订会议所需的全部资源:房间、投影仪、挂图、主持设备,以及此会议需要的其他东西。
•会前24小时发送提醒。
•准备带有会议规则的挂图。
会议推进
•展开讨论时,会议的推进人必须在场。他不能参与到具体讨论中,但是他需要注意讨论进程,如果讨论参与者失去重点,他还要将讨论带回正规。
•推进人展示会议的目标和意图。
•有必要时,推进人可以商定由某个撰写会议记录。
•推进人可以记录团队的意见,或是教授团队如何自己记录文档;而且推进人可能会在挂图上进行记录,将对话可视化。
•推进人会对会议进行收尾,并进行非常简短的回顾。
会议输出
•使用手写或挂图说明来记录文档,给白板和挂图上的内容拍照。
•必须传达会议记录和大家对会议结果的明确共同认知。
让团队坐在一起!
•大家都懒的动,尽量让“产品负责人”和“全功能团队”都坐在一起!
•互相听到:所有人都可以彼此交谈,不必大声喊,不必离开座位。
•互相看到: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彼此,都能看到任务板——不用非得近到可以看清楚内容,但至少可以看到个大概。
•隔离:如果你们整个团队突然站起来,自发形成一个激烈的设计讨论,团队外的任何人都不会被打扰到,反之亦然。
团队建设
•Scrum 团队最佳人数控制在“5~9”人。
•全职能性团队:开发组(后台开发、前端开发、测试人员——3~8人)、Scrum Master(项目经理)、产品负责人
•兼职团队成员:美工、DBA、运维
每日立会(Daily Standup Meeting)——建议下班前开始
会议目的
•团队在会议中作计划,协调其每日活动,还可以报告和讨论遇到的障碍。
•任务板能够帮助团队聚焦于每日活动之上,要在这个时候更新任务板和燃尽图。
构成部分
•任务板、即时贴、马克笔
•提示:ScrumMaster 不要站在团队前面或是任务板旁边,不要营造类似于师生教学的气氛。
基本要求
•成员:团队、Scrum Master
•无法出席的团队成员要由同伴代表。
•持续时间/举办地点:每天15分钟,同样时间,同样地点。
•提示:团队成员在聆听他人发言时,都应该想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帮他做得更快?”
会议输出
•团队彼此明确知道各自的工作,最新的工作进度图。
•得到最新的“障碍 Backlog”
•得到最新的“Sprint Backlog”
会议过程
•团队聚在故事板旁边,可以围成环形。
•从左边第一个开始,向团队伙伴说明他到现在完成的工作。
•然后该成员将任务板上的任务放到正确的列中。
•如果可以的话,该成员可以选取新的任务,交将其放入“进行中工作”列。
•如果该成员遇到问题或障碍,就要将其报告给 Scrum Master。
•每个团队成员重复步骤2到步骤5。
每个人三个问题:
•上次会议时的任务哪些已经完成?:把任务从“正在处理”状态转为“已完成”状态。——今天完成了什么?
•下次会议之前,你计划完成什么任务?:如果任务状态为“待处理”,转为“正在处理”状态。如果任务不在 Sprint Backlog 上,则添加这个任务。如果任务不能在一天成,把这任务细分成多个任务。如果任务可以在一天内完成,把任务状态设为“正在处理”。如果任务状态已经是“正在 处理”,询问是否存在阻碍任务完成得问题。——明天做什么?
•有什么问题阻碍了你的开发?:如果有阻碍你的开发进度的问题,把该障碍加入到障碍 Backlog中。——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注意事项
•不要迟到
•不要超出限制时间
•不要讨论技术问题
•不要转变会议话题
•不要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参加
•Scrum Master 不要替团队成员移动任务卡片,不要替团队更新燃尽图。
•Scrum Master 不要提出问题,团队成员不要向 Scrum Master 或管理层人员报告。
•如果不能出席会议,需要通知团队,并找一名代表参加。
•任务板只能由团队维护,使用不同颜色的“即时贴”来区分开发人员,或者在“即时贴”写上接受任务的姓名。
•尽量使用大白板,也可以使用软件。
任务板有4列:
•选择好的 Product Backlog:按照优先级,将团队在当前 Sprint 中要着手的 Product Backlog 条目或是故事放在该列中。
•如果燃尽图一直是上升状态,或当 Sprint 进行一段时间之后,Sprint 燃尽图上的Y值仍然与 Sprint 刚开始时相差无几,就说明这个 Sprint 中的 Story 过多,要拿掉一些 Story 以保证这个 Sprint 能顺利完成。 如果Sprint 燃尽图下降得很快,例如 Sprint 刚过半时Y值已经接近0了,则说明这个 Sprint 分配的任务太少,还要多加一些任务进来。在 Sprint 计划会议上,如果团队对即将要做的任务理解和认识不充分,就很可能导致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锻炼团队人员的自我估算时间)
•燃尽图要便于团队更新,没必要让它看起来很炫,也不要过于复杂,难以维护。
Release 燃尽图:记录整个Scurm项目的进度,它的横轴表示这个项目的所有Sprint, 纵轴表示各个Sprint开始前,尚未完成的工作,它的单位可以是个(Story 的数量),人天等。
•该会议的工作以分析为主,目的是要详细理解最终用户到底要什么,产品开发团队可以从该会议中详细了解最终用户的真实需要。在会议的结束,团队将会决定他们能够交付哪些东西。
•产品负责人在会前准备:条目化的需求(用户故事),优先级排序,最近1~2个迭代最希望看到的功能。会前准备至关重要,可帮助产品负责人理清头绪,不至于在迭代期内频繁提出变更、增加或删除故事。
基本要求
•迭代计划会在每个迭代第一天召开,目的是选择和估算本次迭代的工作项。
•只有团队成员才能决定团队在当前 Sprint 中能够领取多少个 Backlog 条目的工作。
构成部分:
•经过估算和排序的 Product Backlog。
•挂图、马克笔、剪刀、胶水、即时贴、白板、铅笔和蜡笔。
•假期计划表、重要人员的详细联系信息。
•参会成员:团队成员、Scrum Master、产品负责人
持续时间:在 Sprint 中,每周该会议占用时间为 60 分钟,在早上召开该会议,这样还有可能在同一天召开 Sprint 规划会议的第二部分。
会议输出
•选择好的 Product Backlog 条目。
•各个 Backlog 条目的需求。
•各个 Backlog 条目的用户验收测试。
会议过程
•从第一个 Product Backlog 条目(故事)开始。
•讨论该 Product Backlog 条目,以深入理解。
•分析、明确用户验收测试。
•找到非功能性需求(性能、稳定性...)
•找到验收条件。
•弄清楚需要“完成”到何种水平。
•获得 Backlog 条目各个方面的清晰了解。
•绘制出所需交付物的相关图表,包括流程图、UML图、手绘草图、屏幕 UI 设计等。
•回到步骤1,选取下一个 Backlog 条目。
流程检查:询问团队能否快速回答下列问题,只需要简要回答即可:“我们能在这个 Sprint 中完成第一个 Backlog 条目吗?”如果能得到肯定的回答,那么继续询问下一个 Backlog 条目,一直到已经分析完的最后一个 Backlog 条目。——接下来,休息一下。在休息后,对下一个 Backlog 条目展开上述流程。
结束流程:
•在 Sprint 规划会议第一部分结束前留出 20 分钟。
•再次提问——这次要更加严肃、正式:“你们能否完成第一个 Backlog 条目,...第二个,...?”
•如果团队认为他们不能再接受更多的 Backlog 条目,那就停下来。
•现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送走 Product Owner,除了团队和 Scrum Master 之外的所有人,都得离开。
•当其他人都离开后,再询问团队:“说真的——你们相信自己可以完成这个列表?”
•希望团队现在能短暂讨论一下,看看他们到底认为自己能完成多少工作。
•将结果与 Product Owner 和最终用户沟通。
注意事项:不要改变 Backlog 条目大小,不要估算任务。
•该会议的工作以设计为主,产品开发团队可以为他们要实现的解决方案完成设计工作,在会议结束后,团队知道如何构建他们在当前 Sprint 中要开发的功能。
基本要求
•只有产品开发团队才能制定解决方案,架构师或其他团队之外的人只是受邀帮助团队。
构成部分:
•能够帮助团队在该 Sprint 中构建解决方案的人,比如厂商或是来自其他团队的人员。
•选择好的 Product Backlog 条目。
•挂图......
注意事项:不要估算任务,不要分配任务。
会议输出
•应用设计、架构设计图、相关图表
•确保团队知道应该如何完成任务!
会议过程
•从第一个 Backlog 条目开始。
•查看挂图,确定对于客户的需求理解正确。
•围绕该 Backlog 条目进行设计,并基于下列类似问题: •我们需要编写什么样的接口?
•我们需要创建什么样的架构?
•我们需要更新哪些表?
•我们需要更新或是编写哪些组件?
•......
持续时间:在 Sprint 规划会议第一部分完成后,召开该会议。可以将午餐作为两次会议的一个更长久的休息。但是要在同一天完成 Sprint 规划第一部分,在 Sprint 中,每周该会议占用时间为 60 分钟。
•要做好战略规划,你需要知道 Backlog 中各项的大小,这是版本规划的必要输入;如果想知道团队在一个 Sprint 中能够完成多少工作,这个数据也是必须的。
•团队成员可以从会议中知道项目接下来的阶段会发生哪些事情。
基本要求
•只有团队才能作估算,Product Owner(产品负责人)需要在场,以帮助判定某些用户故事能否拆分为更小的故事。
构成部分:
•Product Owner 根据业务价值排定 Product Backlog 各项顺序。
•需要参加的人员:Team、Product Owner、User、Scrum Master
注意事项:
•不要估算工作量大小——只有团队能这么做。
•Product Owner 不参与估算。
会议过程
•Prodcut Owner 展示她希望得到估算的 Product Backlog 条目。
•团队使用规划扑克来估算 Backlog 条目。
•如果某个 Backlog 条目过大,需要放到下一个或是后续的 Sprint 中,团队就会将该大 Backlog 条目划分为较小的几个 Backlog 条目,并对新的 Backlog 条目使用规划扑克进行估算。
•重新估算 Backlog 中当前没有完成、但是可能会在接下来三个 Sprint 中要完成的条目。
持续时间:该会议时间限制为不超过90分钟。如果 Sprint 持续时间长于一周,那么每个 Sprint 举行两次估算会议比较合适。
会议输出
•经过估算的 Product Backlog。
•更小的 Backlog 条目。
•每个人各自估算后独立出暗牌,听口令一起开牌。
•数值最大者与最小者PK,其他人旁听也可参考。
•讨论结束后重新出牌和开牌。
•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结果比较接近。
常见问题
1、为什么任务要分给组而不是个人?
答:因为怕出错了牌又说不出所以然,这样即使日后他不做这个功能,也对这个功能很了解。
2、为什么不让最后领任务的人自己估算?
答:因为他很可能因为不知道某代码可用、不知道某软件不行....而选择了错误的实现方法。
3、为什么不让师傅估算大家采纳,他不是最厉害吗?
答:师傅的想法常常是徒弟们理解不了的,比如为什么不留在女儿国而偏偏去西天取经之类的,共同估算就是让大家在思考中对照自己的实现方法和师傅差异的过程。
•Scrum 团队在会议中向最终用户展示工作成果,团队成员希望得到反馈,并以之创建或变更 Backlog 条目。
基本要求
•Sprint 复审会议允许所有的参与者尝试由团队展示的新功能。
构成部分
•有可能发布的产品增量,由团队展示。
会议输出
•来自最终用户的反馈。
•障碍 Backlog 的输入。
•团队 Backlog 的输入。
•来自团队的反馈为 Product Backlog 产生输入。
持续时间:90分钟,在 Sprint 结束时进行。
会议过程
•Product Owner 欢迎大家来参加 Sprint 复审会议。
•Product Owner 提醒大家关于本次 Sprint 的目的:Sprint 目标、Scrum 团队在本次 Sprint 中选定要开发的故事。
•产品开发团队展示新功能,并让最终用户尝试新功能。
•Scrum Master 推进会议进程。
•最终用户的反馈将会由 Product Owner 和/或 Scrum Master 记录在案。
注意事项:
•不要展示不可能发布的产品增量。
•Scrum Master 不要负责展示结果。
•团队不要针对 Product Owner 展示。
•该会议的对应隐喻:医疗诊断!其目的不是为了找到治愈方案,而是要发现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构成部分
•参与人员:团队成员、Scrum Master
基本要求
•从过去中学习,指导将来。
•改进团队的生产力。
注意事项
•不要让管理层人员参与会议。
•不要在团队之外讨论找到的东西。
会议输出
•障碍 Backlog 的输入。
•团队 Backlog 的输入。
持续时间:90分钟,在 Sprint 评审会议结束后几分钟开始。
会议过程
•准备一个写着“过去哪些做的不错?”的挂图。
•准备一个写着“哪些应该改进?”的挂图。
•绘制一条带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的时间线。
•给每个团队成员发放一叠即时贴。
•开始回顾。
•做一个安全练习。
•收集事实:发放即时贴,用之构成一条时间线。每个团队成员(包括 Scrum Master)在每张即时贴上写上一个重要的事件。
•“过去哪些做的不错?”:采取收集事实同样的过程,不过这次要把即时贴放在准备好的挂图上。
•做一个分隔,以区分“过去哪些做的不错”和接下来要产出的东西。
•“哪些应该改进?”:像“过去哪些做的不错”那样进行。
•现在将即时贴分组:
•我们能做什么》团队 Backlog 的输入。
•哪些不在我们掌控之内?》障碍 Backlog 的输入。
•根据团队成员的意见对两个列表排序。
•将这两个列表作为下个 Sprint 的 Sprint 规划会议第一部分和 Sprint 规划会议第二部分的输入,并决定到时候要如何处理这些发现的信息。
【流程规范】规范文档:项目整体开发流程
流程
约定
序号
|
环节
|
负责人
|
参与人
|
约定
|
注意点
|
|
1 | 初审 | PM | RD+QA,可选参加 | 产品内需达成一致 | ||
2 | 复审 | PM | RD+QA | 评审->发现问题->修改->再评审 | ||
3 | 终审 | PM | RD+QA |
1)到达终审的前提是各方已经就需求达成一致
2)终审如果还存在需求问题则继续复审
3)终审后不再接受需求变更
4)RD需要确认设计评审时间(尽量控制在T+5之内)。
|
1)需求中需要包括demo
|
|
4 | 设计评审 | RD | PM+QA |
1)终审后T+3之内提供项目详细计划(包括测试计划)。
2)评审之前需要和各相关方线下达成一致。
3)设计评审时如出现重大问题则打回重审。
4)需产出设计文档、项目计划,项目相关文档沉淀在项目各个子模块中。
|
1)计划制定时需要注意考虑风险点和buffer
|
|
5 | 开发 | RD | PM+QA,协助 |
1)后台技术选型:http、mtthrift、medis、mysql
2)FE和后台交互方式:前端所有页面集中在一个工程中,后台所有服务通过API接口提供数据。
3)所有DAO层使用生成工具生成。
4)单元测试精力集中在service层,初期各模块负责人定义好需要单元测试的service范围。
5)项目初期定义交叉review分组,每周两次进行交叉review。
|
1)监控优先级放低 | |
6 | 联调 | RD | PM+QA,协助 |
1)接口需要在设计阶段定义好。
2)接口假数据由调用方自行组织。
3)接口提供方需要先进行接口的自测。
|
1)联调计划安排需要考虑各方进度情况。 | |
7 | 测试用例 | QA | PM+RD,协助 |
1)确认冒烟点
2)测试用例完成后需要安排用例review(PM必选,RD可选)
3)PM同学给QA开好测试task,以方便后面记录测试bug
|
||
8 | 测试 | QA | PM+RD |
1)提交测试之前保证冒烟点功能通过
2)提交测试之前需要完成codereview、静态代码检查
3)提测需要发送提测邮件
4)模块完成后QA即可介入测试
5)设计同学验收样式设计是否符合预期,PM和QA一起进行功能测试
6)测试完成后QA回复提测邮件,周知测试完成
|
1)压力测试优先级放低
2)确认浏览器支持情况
|
|
8 | 上线 | RD | PM+QA |
1)线上服务器统一收集需求统一申请
2)需要确保QA验收通过
3)上线前需要有上线计划和回滚计划
|
从策划到设计的工作流程PM&UE
在工作中我们UE团队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流程问题,有时候真的很“杯具~~”!
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家有时间看一下吧
希望我们的工作做的更明晰 、 高效 、 欢乐..
MOVE it! PM&UE动起来 “从策划到设计的工作流程”
标题听起来有点挫,其实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让PM&UE之间更多互动,
让大家在一个完善流程中工作地更 明晰 、 高效 、 欢乐 !
先看目录:
part1 一个故事引出PM&UE合作的囧境
Part2 当前流程的问题与解决原则
Part3 工作流程节点提纲
PART1 一个故事引出PM&UE合作的囧境
开始讨论流程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从前,PM打算联合UE修一座跨海大桥。PM率先从东岸开始往海中央修。
修啊修 ,PM完成了大桥的一半,然后隔着大雾弥漫的海峡,冲西岸UE喊话:
“喂~~我这一半已经修好啦~~~你开始修另一半吧~~~~加把劲儿啊~~~~N天内要大桥要通车哦!”
然后 ,UE开始修了,冒着大雾埋头苦修,加班了N天的班,然后N天之后……
歪了 没对准……
辛苦工作好几天,看到这样一幕不论是PM还是UE都会暗骂坑爹的~
*以上故事为了戏剧效果可能有些极端和夸张,仅代表个人的阶段感受。PM & UE同学请不要介意。
但我想这个故事可以比较形象的描绘出我们一些典型的工作流程:
step 1.PM策划需求文档+线框图(pm修好自己的一半大桥)
step 2.交给UE简单沟通后 确认排期(隔着海峡向UE喊话)
step 3.UE埋头制作页面(UE埋头修自己的那一半)
step 4.做完页面 发给PM(N天后..验收… 两边没对准….)
step 5.修改,发给PM,修改,完成(坑爹的返工)
这样的流程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PART2 存在问题与解决原则
问题一 不够明晰沟通不够充分
“修桥的时候海上下着大雾,大家埋头苦干,交流太少。”
PM&UE 基本上是个行其事,黑盒作业。PM的策划过程UE不可见,UE的设计思路PM不知晓 。
于是在验收的一刻,所有沟通不良埋下问题总爆发出来。
“PM已经完成了大桥的一半,才让UE介入,并且在此后,没有明确的节点来确保大桥没有修歪。”
流程较简单粗暴,没有明确的步骤和节点。UE一直在混沌中被动工作。
问题二 不够高效
沟通不良最终导致验收时PM预期与设计稿不接轨。或者干脆南辕北辙导致修改\颠覆性修改,耽误排期。
PM大桥修完后又改动,会导致UE造桥很尴尬困难。
问题三 不够欢乐
“冒着大雾”工作+“坑爹”的结果 应该不是什么好的情绪体验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解决方案的原则
如何明晰+高效
·原则一:提前沟通
开始修桥前,PM&UE提前沟通,UE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UE也更能理解PM的策划思路,而不是PM自己那一半建成后,才告知UE,这样UE也好有准备。
·原则二:精简需求
从开始精简需求 控制范围(大桥要不要汽车、火车、自行车兼容),用大家一致认可的目标筛选掉无意义的尝试方案。
·原则三:分段确认
制定明确的“项目阶段” ,用 “分段确认”来控制误差。如果修桥时PM&UE能把过程分成几个确认点,定期相互瞭望一下,也就不会出现对接的一刻大相径庭的结果。
·原则四:全程沟通
保持全程小步快跑的主动沟通,时刻驱散大雾,好让我们看到“僵尸”从哪里来,“豌豆”该种在哪?
如何欢乐
一起想点子:创意本身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做基础,才能激发灵感,比如头脑风暴,而且过程中也会产生更多轻松愉快的感受
组织拍照: 拍照本身就是一个给自己工作的留念,其乐无穷。
说完解决的原则,重点来了
Part3 工作流程节点提纲
一 启动阶段
了解背景
讨论目标、范围
确认目标
二 创意阶段
产生概念
评量概念+提案
确认概念
三 制作阶段
确认策略、功能
确认感觉
确认文案(slogan)
确认线框图
确认版式
确认氛围
四 修正阶段
评量一稿
修改迭代
完成
确认线上效果
由于篇幅原因,每个节点不便展开细说,只说几个关键的节点:
- 【了解背景】阶段时,要搞清楚 谁是“决策者”,并且在【确认目标】【确认概念】时取得“决策者”首肯。
- 所有人的想法要在一开始就要被提出来,而不是半路才讲。
- 用先前大家确认的【目标】作为裁决的标准,而不是“决策者”的个人喜好。
- 【创意阶段】是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阶段,而我们常常蒙混过关,直接跳到【制作阶段】
- 奇怪的是【创意阶段】有时候被PM牢牢把控,有时候PM又会故意踢给UE(可能是想不出来了吧,或者懒得想),解决的方法是大家一起来创意~
- 【确认线上效果】可以保证先前的努力在上线后不会变形。
关于工作流程本身的思考:
流程不是一个约束,而是一个引导。
不要被上面的一连串节点吓倒,以为一一完成要花费很多时间,其实很多节点可以合并在一次沟通中完成。
流程像是一个备忘录,提醒我们别漏掉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已。
流程更像是一个旅行的行囊List,提醒我们该带哪些东西,并且根据旅行的等级,有不同级别的行囊List“套餐”,比如去公司只要带好钱包\钥匙\手机\工卡,而去西藏的行囊List就要更多些,比如药品\羽绒服。 如果你忽视“行囊List”(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出发时忘记带羽绒服,那你的西藏之旅注定会是一路哆嗦的。
同理,根据不同等级和紧急程度的案子,我们也需要使用不同的“行囊list”套餐
流程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高效统筹PM&UE的时间,优化做事的先后顺序。 比如【制作阶段】中如果PM的内容模块尚需要时间确定,那么只要确定好【确认感觉】【确认sLogan】的步骤,UE就可以构思整体氛围的设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