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磬网-邵珠庆の日记 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以用它来做些更多伟大的事情–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etter and easier


309月/180

【开发规范】规范文档:MySQL规范2

发布在 邵珠庆

1. 规范背景与目的

MySQL数据库与 Oracle、 SQL Server 等数据库相比,有其内核上的优势与劣势。我们在使用MySQL数据库的时候需要遵循一定规范,扬长避短。本规范旨在帮助或指导RD、QA、OP等技术人员做出适合线上业务的数据库设计。在数据库变更和处理流程、数据库表设计、SQL编写等方面予以规范,从而为公司业务系统稳定、健康地运行提供保障。

2. 设计规范

2.1 数据库设计

以下所有规范会按照【高危】、【强制】、【建议】三个级别进行标注,遵守优先级从高到低。

对于不满足【高危】和【强制】两个级别的设计,DBA会强制打回要求修改。

2.1.1 库名

  1. 【强制】库的名称必须控制在32个字符以内,相关模块的表名与表名之间尽量提现join的关系,如user表和user_login表。
  2. 【强制】库的名称格式:业务系统名称_子系统名,同一模块使用的表名尽量使用统一前缀。
  3. 【强制】一般分库名称命名格式是库通配名_编号,编号从0开始递增,比如wenda_001以时间进行分库的名称格式是“库通配名_时间”
  4. 【强制】创建数据库时必须显式指定字符集,并且字符集只能是utf8或者utf8mb4。创建数据库SQL举例:create database db1 default character set utf8;

2.1.2 表结构

  1. 【强制】表和列的名称必须控制在32个字符以内,表名只能使用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一律小写。
  2. 【强制】表名要求模块名强相关,如师资系统采用”sz”作为前缀,渠道系统采用”qd”作为前缀等。
  3. 【强制】创建表时必须显式指定字符集为utf8或utf8mb4。
  4. 【强制】创建表时必须显式指定表存储引擎类型,如无特殊需求,一律为InnoDB。当需要使用除InnoDB/MyISAM/Memory以外的存储引擎时,必须通过DBA审核才能在生产环境中使用。因为Innodb表支持事务、行锁、宕机恢复、MVCC等关系型数据库重要特性,为业界使用最多的MySQL存储引擎。而这是其他大多数存储引擎不具备的,因此首推InnoDB。
  5. 【强制】建表必须有comment
  6. 【建议】建表时关于主键:(1)强制要求主键为id,类型为int或bigint,且为auto_increment (2)标识表里每一行主体的字段不要设为主键,建议设为其他字段如user_idorder_id等,并建立unique key索引(可参考cdb.teacher表设计)。因为如果设为主键且主键值为随机插入,则会导致innodb内部page分裂和大量随机I/O,性能下降。
  7. 【建议】核心表(如用户表,金钱相关的表)必须有行数据的创建时间字段create_time和最后更新时间字段update_time,便于查问题。
  8. 【建议】表中所有字段必须都是NOT NULL属性,业务可以根据需要定义DEFAULT值。因为使用NULL值会存在每一行都会占用额外存储空间、数据迁移容易出错、聚合函数计算结果偏差等问题。
  9. 【建议】建议对表里的blobtext等大字段,垂直拆分到其他表里,仅在需要读这些对象的时候才去select。
  10. 【建议】反范式设计:把经常需要join查询的字段,在其他表里冗余一份。如user_name属性在user_accountuser_login_log等表里冗余一份,减少join查询。
  11. 【强制】中间表用于保留中间结果集,名称必须以tmp_开头。备份表用于备份或抓取源表快照,名称必须以bak_开头。中间表和备份表定期清理。
  12. 【强制】对于超过100W行的大表进行alter table,必须经过DBA审核,并在业务低峰期执行。因为alter table会产生表锁,期间阻塞对于该表的所有写入,对于业务可能会产生极大影响。

2.1.3 列数据类型优化

  1. 【建议】表中的自增列(auto_increment属性),推荐使用bigint类型。因为无符号int存储范围为-2147483648~2147483647(大约21亿左右),溢出后会导致报错。
  2. 【建议】业务中选择性很少的状态status、类型type等字段推荐使用tinytint或者smallint类型节省存储空间。
  3. 【建议】业务中IP地址字段推荐使用int类型,不推荐用char(15)。因为int只占4字节,可以用如下函数相互转换,而char(15)占用至少15字节。一旦表数据行数到了1亿,那么要多用1.1G存储空间。
    SQL:select inet_aton(\'192.168.2.12\'); select inet_ntoa(3232236044);
    PHP: ip2long(‘192.168.2.12’); long2ip(3530427185);
  4. 【建议】不推荐使用enumset。 因为它们浪费空间,且枚举值写死了,变更不方便。推荐使用tinyintsmallint
  5. 【建议】不推荐使用blobtext等类型。它们都比较浪费硬盘和内存空间。在加载表数据时,会读取大字段到内存里从而浪费内存空间,影响系统性能。建议和PM、RD沟通,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大字段。Innodb中当一行记录超过8098字节时,会将该记录中选取最长的一个字段将其768字节放在原始page里,该字段余下内容放在overflow-page里。不幸的是在compact行格式下,原始pageoverflow-page都会加载。
  6. 【建议】存储金钱的字段,建议用int,程序端乘以100和除以100进行存取。因为int占用4字节,而double占用8字节,空间浪费。
  7. 【建议】文本数据尽量用varchar存储。因为varchar是变长存储,比char更省空间。MySQL server层规定一行所有文本最多存65535字节,因此在utf8字符集下最多存21844个字符,超过会自动转换为mediumtext字段。而text在utf8字符集下最多存21844个字符,mediumtext最多存2^24/3个字符,longtext最多存2^32个字符。一般建议用varchar类型,字符数不要超过2700。
  8. 【建议】时间类型尽量选取timestamp。因为datetime占用8字节,timestamp仅占用4字节,但是范围为1970-01-01 00:00:012038-01-01 00:00:00。更为高阶的方法,选用int来存储时间,使用SQL函数unix_timestamp()from_unixtime()来进行转换。

详细存储大小参加下图:

自动草稿

自动草稿

2.1.4 索引设计

  1. 【强制】InnoDB表必须主键为id int/bigint auto_increment,且主键值禁止被更新。
  2. 【建议】主键的名称以“pk_”开头,唯一键以“uk_”或“uq_”开头,普通索引以“idx_”开头,一律使用小写格式,以表名/字段的名称或缩写作为后缀。
  3. 【强制】InnoDB和MyISAM存储引擎表,索引类型必须为BTREE;MEMORY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HASH或者BTREE类型索引。
  4. 【强制】单个索引中每个索引记录的长度不能超过64KB。
  5. 【建议】单个表上的索引个数不能超过7个。
  6. 【建议】在建立索引时,多考虑建立联合索引,并把区分度最高的字段放在最前面。如列userid的区分度可由select count(distinct userid)计算出来。
  7. 【建议】在多表join的SQL里,保证被驱动表的连接列上有索引,这样join执行效率最高。
  8. 【建议】建表或加索引时,保证表里互相不存在冗余索引。对于MySQL来说,如果表里已经存在key(a,b),则key(a)为冗余索引,需要删除。

2.1.5 分库分表、分区表

  1. 【强制】分区表的分区字段(partition-key)必须有索引,或者是组合索引的首列。
  2. 【强制】单个分区表中的分区(包括子分区)个数不能超过1024。
  3. 【强制】上线前RD或者DBA必须指定分区表的创建、清理策略。
  4. 【强制】访问分区表的SQL必须包含分区键。
  5. 【建议】单个分区文件不超过2G,总大小不超过50G。建议总分区数不超过20个。
  6. 【强制】对于分区表执行alter table操作,必须在业务低峰期执行。
  7. 【强制】采用分库策略的,库的数量不能超过1024
  8. 【强制】采用分表策略的,表的数量不能超过4096
  9. 【建议】单个分表不超过500W行,ibd文件大小不超过2G,这样才能让数据分布式变得性能更佳。
  10. 【建议】水平分表尽量用取模方式,日志、报表类数据建议采用日期进行分表。

2.1.6 字符集

  1. 【强制】数据库本身库、表、列所有字符集必须保持一致,为utf8utf8mb4
  2. 【强制】前端程序字符集或者环境变量中的字符集,与数据库、表的字符集必须一致,统一为utf8

2.1.7 程序层DAO设计建议

  1. 【建议】新的代码不要用model,推荐使用手动拼SQL 绑定变量传入参数的方式。因为model虽然可以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操作db,但是其使用不当很容易造成生成的SQL非常复杂,且model层自己做的强制类型转换性能较差,最终导致数据库性能下降。
  2. 【建议】前端程序连接MySQL或者redis,必须要有连接超时和失败重连机制,且失败重试必须有间隔时间。
  3. 【建议】前端程序报错里尽量能够提示MySQL或redis原生态的报错信息,便于排查错误。
  4. 【建议】对于有连接池的前端程序,必须根据业务需要配置初始、最小、最大连接数,超时时间以及连接回收机制,否则会耗尽数据库连接资源,造成线上事故。
  5. 【建议】对于log或history类型的表,随时间增长容易越来越大,因此上线前RD或者DBA必须建立表数据清理或归档方案。
  6. 【建议】在应用程序设计阶段,RD必须考虑并规避数据库中主从延迟对于业务的影响。尽量避免从库短时延迟(20秒以内)对业务造成影响,建议强制一致性的读开启事务走主库,或更新后过一段时间再去读从库。
  7. 【建议】多个并发业务逻辑访问同一块数据(innodb表)时,会在数据库端产生行锁甚至表锁导致并发下降,因此建议更新类SQL尽量基于主键去更新。
  8. 【建议】业务逻辑之间加锁顺序尽量保持一致,否则会导致死锁。
  9. 【建议】对于单表读写比大于10:1的数据行或单个列,可以将热点数据放在缓存里(如mecache或redis),加快访问速度,降低MySQL压力。

2.1.8 一个规范的建表语句示例

一个较为规范的建表语句为:

CREATE TABLE user (
  `id` bigint(11)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user_id` bigint(11) NOT NULL COMMENT ‘用户id`username` varchar(45) NOT NULL COMMENT \'真实姓名\',
  `email` varchar(30) NOT NULL COMMENT ‘用户邮箱’,
  `nickname` varchar(45) NOT NULL COMMENT \'昵称\',
  `avatar` int(11) NOT NULL COMMENT \'头像\',
  `birthday` date NOT NULL COMMENT \'生日\',
  `sex` tinyint(4) DEFAULT \'0\' COMMENT \'性别\',
  `short_introduce` varchar(150) DEFAULT NULL COMMENT \'一句话介绍自己,最多50个汉字\',
  `user_resume` varchar(300) NOT NULL COMMENT \'用户提交的简历存放地址\',
  `user_register_ip` int NOT NULL COMMENT ‘用户注册时的源ip’,
  `create_time` timestamp NOT NULL COMMENT ‘用户记录创建的时间’,
  `update_time` timestamp NOT NULL COMMENT ‘用户资料修改的时间’,
  `user_review_status` tinyint NOT NULL COMMENT ‘用户资料审核状态,1为通过,2为审核中,3为未通过,4为还未提交审核’,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idx_user_id` (`user_id`),
  KEY `idx_username`(`username`),
  KEY `idx_create_time`(`create_time`,`user_review_status`)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COMMENT=\'网站用户基本信息\';

2.2 SQL编写

2.2.1 DML语句

  1. 【强制】SELECT语句必须指定具体字段名称,禁止写成*。因为select *会将不该读的数据也从MySQL里读出来,造成网卡压力。且表字段一旦更新,但model层没有来得及更新的话,系统会报错。
  2. 【强制】insert语句指定具体字段名称,不要写成insert into t1 values(…),道理同上。
  3. 【建议】insert into…values(XX),(XX),(XX)…。这里XX的值不要超过5000个。值过多虽然上线很很快,但会引起主从同步延迟。
  4. 【建议】SELECT语句不要使用UNION,推荐使用UNION ALL,并且UNION子句个数限制在5个以内。因为union all不需要去重,节省数据库资源,提高性能。
  5. 【建议】in值列表限制在500以内。例如select… where userid in(….500个以内…),这么做是为了减少底层扫描,减轻数据库压力从而加速查询。
  6. 【建议】事务里批量更新数据需要控制数量,进行必要的sleep,做到少量多次。
  7. 【强制】事务涉及的表必须全部是innodb表。否则一旦失败不会全部回滚,且易造成主从库同步终端。
  8. 【强制】写入和事务发往主库,只读SQL发往从库。
  9. 【强制】除静态表或小表(100行以内),DML语句必须有where条件,且使用索引查找。
  10. 【强制】生产环境禁止使用hint,如sql_no_cacheforce indexignore keystraight join等。因为hint是用来强制SQL按照某个执行计划来执行,但随着数据量变化我们无法保证自己当初的预判是正确的,因此我们要相信MySQL优化器!
  11. 【强制】where条件里等号左右字段类型必须一致,否则无法利用索引。
  12. 【建议】SELECT|UPDATE|DELETE|REPLACE要有WHERE子句,且WHERE子句的条件必需使用索引查找。
  13. 【强制】生产数据库中强烈不推荐大表上发生全表扫描,但对于100行以下的静态表可以全表扫描。查询数据量不要超过表行数的25%,否则不会利用索引。
  14. 【强制】WHERE 子句中禁止只使用全模糊的LIKE条件进行查找,必须有其他等值或范围查询条件,否则无法利用索引。
  15. 【建议】索引列不要使用函数或表达式,否则无法利用索引。如where length(name)=\'Admin\'where user_id 2=10023
  16. 【建议】减少使用or语句,可将or语句优化为union,然后在各个where条件上建立索引。如where a=1 or b=2优化为where a=1… union …where b=2, key(a),key(b)
  17. 【建议】分页查询,当limit起点较高时,可先用过滤条件进行过滤。如select a,b,c from t1 limit 10000,20;优化为: select a,b,c from t1 where id>10000 limit 20;

2.2.2 多表连接

  1. 【强制】禁止跨db的join语句。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模块间耦合,为数据库拆分奠定坚实基础。
  2. 【强制】禁止在业务的更新类SQL语句中使用join,比如update t1 join t2…
  3. 【建议】不建议使用子查询,建议将子查询SQL拆开结合程序多次查询,或使用join来代替子查询。
  4. 【建议】线上环境,多表join不要超过3个表。
  5. 【建议】多表连接查询推荐使用别名,且SELECT列表中要用别名引用字段,数据库.表格式,如select a from db1.table1 alias1 where …
  6. 【建议】在多表join中,尽量选取结果集较小的表作为驱动表,来join其他表。

2.2.3 事务

  1. 【建议】事务中INSERT|UPDATE|DELETE|REPLACE语句操作的行数控制在2000以内,以及WHERE子句中IN列表的传参个数控制在500以内。
  2. 【建议】批量操作数据时,需要控制事务处理间隔时间,进行必要的sleep,一般建议值5-10秒。
  3. 【建议】对于有auto_increment属性字段的表的插入操作,并发需要控制在200以内。
  4. 【强制】程序设计必须考虑“数据库事务隔离级别”带来的影响,包括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线上建议事务隔离级别为repeatable-read
  5. 【建议】事务里包含SQL不超过5个(支付业务除外)。因为过长的事务会导致锁数据较久,MySQL内部缓存、连接消耗过多等雪崩问题。
  6. 【建议】事务里更新语句尽量基于主键或unique key,如update … where id=XX; 否则会产生间隙锁,内部扩大锁定范围,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产生死锁。
  7. 【建议】尽量把一些典型外部调用移出事务,如调用webservice,访问文件存储等,从而避免事务过长。
  8. 【建议】对于MySQL主从延迟严格敏感的select语句,请开启事务强制访问主库。

2.2.4 排序和分组

  1. 【建议】减少使用order by,和业务沟通能不排序就不排序,或将排序放到程序端去做。order bygroup bydistinct这些语句较为耗费CPU,数据库的CPU资源是极其宝贵的。
  2. 【建议】order bygroup bydistinct这些SQL尽量利用索引直接检索出排序好的数据。如where a=1 order by可以利用key(a,b)
  3. 【建议】包含了order bygroup bydistinct这些查询的语句,where条件过滤出来的结果集请保持在1000行以内,否则SQL会很慢。

2.2.5 线上禁止使用的SQL语句

  1. 【高危】禁用update|delete t1 … where a=XX limit XX; 这种带limit的更新语句。因为会导致主从不一致,导致数据错乱。建议加上order by PK
  2. 【高危】禁止使用关联子查询,如update t1 set … where name in(select name from user where…);效率极其低下。
  3. 【强制】禁用procedure、function、trigger、views、event、外键约束。因为他们消耗数据库资源,降低数据库实例可扩展性。推荐都在程序端实现。
  4. 【强制】禁用insert into …on duplicate key update…在高并发环境下,会造成主从不一致。
  5. 【强制】禁止联表更新语句,如update t1,t2 where t1.id=t2.id…
133月/180

【架构】微服务架构设计

发布在 邵珠庆

微服务

软件架构是一个包含各种组织的系统组织,这些组件包括 Web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数据库,存储, 通讯层), 它们彼此或和环境存在关系。系统架构的目标是解决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

Conway’s law: Organizations which design systems[...] are constrained to produce designs which are cop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设计系统的组织,其产生的设计和架构等价于组织间的沟通结构。)

Monolithic架构


Monolithic比较适合小项目,优点是:

开发简单直接,集中式管理, 基本不会重复开发

功能都在本地,没有分布式的管理开销和调用开销。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特别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不一一列举了):

开发效率低:所有的开发在一个项目改代码,递交代码相互等待,代码冲突不断

代码维护难:代码功能耦合在一起,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

部署不灵活:构建时间长,任何小修改必须重新构建整个项目,这个过程往往很长

稳定性不高: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可以导致整个应用挂掉

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高并发情况下的业务需求

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是指开发一个单个小型的但有业务功能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处理和轻量通讯机制,可以部署在单个或多个服务器上。微服务也指一种种松耦合的、有一定的有界上下文的面向服务架构。也就是说,如果每个服务都要同时修改,那么它们就不是微服务,因为它们紧耦合在一起;如果你需要掌握一个服务太多的上下文场景使用条件,那么它就是一个有上下文边界的服务,这个定义来自DDD领域驱动设计。

相对于单体架构和SOA,它的主要特点是组件化、松耦合、自治、去中心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组小的服务
    服务粒度要小,而每个服务是针对一个单一职责的业务能力的封装,专注做好一件事情。
  • 独立部署运行和扩展
    每个服务能够独立被部署并运行在一个进程内。这种运行和部署方式能够赋予系统灵活的代码组织方式和发布节奏,使得快速交付和应对变化成为可能。
  • 独立开发和演化
    技术选型灵活,不受遗留系统技术约束。合适的业务问题选择合适的技术可以独立演化。服务与服务之间采取与语言无关的API进行集成。相对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是更面向业务创新的一种架构模式。
  • 独立团队和自治
    团队对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工作在独立的上下文中,自己决策自己治理,而不需要统一的指挥中心。团队和团队之间通过松散的社区部落进行衔接。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微服务的思想就如我们现在面对信息爆炸、知识爆炸是一样的:通过解耦我们所做的事情,分而治之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使得整个复杂的系统和组织能够快速的应对变化。

我们为什么采用微服务呢?

"让我们的系统尽可能快地响应变化" - Rebecca Parson

让我们的系统尽可能快地去响应变化。其实几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一定要在前面加个限制的话,那就是低成本的快速响应变化。上世纪90年代Kent Beck提出要拥抱变化,在同期出现了诸多轻量级开发方法(诸如 XP、Scrum);2001年敏捷宣言诞生,之后又出现了精益、看板等新的管理方式。如果说,这些是为了尽快的响应变化,在软件开发流程和实践方面提出的解决方案,那么微服务架构就是在软件技术和架构层面提出的应对之道。

Autonomous
A Microservice is a unit of functionality; it provides an API for a set of capabilities oriented around a business domain or common utility

Isolated
A Microservice is a unit of deployment; it can be modified, tested and deployed as a unit without impacting other areas of a solution

Elastic
A Microservice is stateless; it can be horizontally scaled up and down as needed

Resilient
A Microservice is designed for failure; it is fault tolerant and highly available

Responsive
A Microservice responds to requests in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Intelligent
The intelligence in a system is found in the Microservice endpoints not ‘on the wire’

Message Oriented
Microservices rely on HTTP or a lightweight message bus to establish a boundary between components; this ensures loose coupling, isolation, location transparency, and provides the means to delegate errors as messages

Programmable
Microservices provide API’s for access by developers and administrators

Composable
Applications are composed from multiple Microservices

Automated
The lifecycle of a Microservice is managed through automation that includes development, build, test, staging,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服务之间如何通信

 

一般同步调用比较简单,一致性强,但是容易出调用问题,性能体验上也会差些,特别是调用层次多的时候。RESTful和RPC的比较也是一个很有意 思的话题。一般REST基于HTTP,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被接受,服务端实现技术也更灵活些,各个语言都能支持,同时能跨客户端,对客户端没有特殊的要 求,只要封装了HTTP的SDK就能调用,所以相对使用的广一些。RPC也有自己的优点,传输协议更高效,安全更可控,特别在一个公司内部,如果有统一个 的开发规范和统一的服务框架时,他的开发效率优势更明显些。就看各自的技术积累实际条件,自己的选择了。而异步消息的方式在分布式系统中有特别广泛的应用,他既能减低调用服务之间的耦合,又能成为调用之间的缓冲,确保消息积压不会冲垮被调用方,同时能 保证调用方的服务体验,继续干自己该干的活,不至于被后台性能拖慢。不过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一致性的减弱,需要接受数据最终一致性;还有就是后台服务一般要 实现幂等性,因为消息发送出于性能的考虑一般会有重复(保证消息的被收到且仅收到一次对性能是很大的考验);最后就是必须引入一个独立的broker,如 果公司内部没有技术积累,对broker分布式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微服务优点

  • 每个微服务都很小,这样能聚焦一个指定的业务功能或业务需求。
  • 微服务能够被小团队单独开发,这个小团队是2到5人的开发人员组成。
  • 微服务是松耦合的,是有功能意义的服务,无论是在开发阶段或部署阶段都是独立的。
  • 微服务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开发。
  • 微服务允许容易且灵活的方式集成自动部署,通过持续集成工具,如Jenkins, bamboo 。
  • 一个团队的新成员能够更快投入生产。
  • 微服务易于被一个开发人员理解,修改和维护,这样小团队能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无需通过合作才能体现价值。
  • 微服务允许你利用融合最新技术。
  • 微服务只是业务逻辑的代码,不会和HTML,CSS 或其他界面组件混合。
  • 微服务能够即时被要求扩展。
  • 微服务能部署中低端配置的服务器上。
  • 易于和第三方集成。
  • 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存储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数据库。也可以有统一数据库。

微服务架构的缺点

  • 微服务架构可能带来过多的操作。
  • 需要DevOps技巧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vOps).
  • 可能双倍的努力。
  • 分布式系统可能复杂难以管理。
  • 因为分布部署跟踪问题难。
  • 当服务数量增加,管理复杂性增加。

需要考虑的问题

  • 单个微服务代码量小,易修改和维护。但是,系统复杂度的总量是不变的,每个服务代码少了,但服务的个数肯定就多了。就跟拼图游戏一样,切的越碎,越难拼出整幅图。一个系统被拆分成零碎的微服务,最后要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复杂度肯定比大块的功能集成要高很多。
  • 单个微服务数据独立,可独立部署和运行。虽然微服务本身是可以独立部署和运行的,但仍然避免不了业务上的你来我往,这就涉及到要对外通信,当微服务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级的时候,如何提供一个高效的集群通信机制成为一个问题。
  • 单个微服务拥有自己的进程,进程本身就可以动态的启停,为无缝升级的打好了基础,但谁来启动和停止进程,什么时机,选择在哪台设备上做这件事情才是无缝升级的关键。这个能力并不是微服务本身提供的,而是需要背后强大的版本管理和部署能力。
  • 多个相同的微服务可以做负载均衡,提高性能和可靠性。正是因为相同微服务可以有多个不同实例,让服务按需动态伸缩成为可能,在高峰期可以启动更多的相同的微服务实例为更多用户服务,以此提高响应速度。同时这种机制也提供了高可靠性,在某个微服务故障后,其他相同的微服务可以接替其工作,对外表现为某个设备故障后业务不中断。同样的道理,微服务本身是不会去关心系统负载的,那么什么时候应该启动更多的微服务,多个微服务的流量应该如何调度和分发,这背后也有一套复杂的负载监控和均衡的系统在起作用。
  • 微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和对外提供服务,微服务的业务上线和下线是动态的,当一个新的微服务上线时,用户是如何访问到这种新的服务?这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入口,新的服务可以动态的注册到这个入口上,用户每次访问时可以从这个入口拿到系统所有服务的访问地址。这个统一的系统入口并不是微服务本身的一部分,所以这种能力需要系统单独提供。
  • 还有一些企业级关注的系统问题,比如,安全策略如何集中管理?系统故障如何快速审计和跟踪到具体服务?整个系统状态如何监控?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如何管理?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单个微服务考虑的范畴,而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考虑和设计,让每个微服务都能够按照系统性的要求和约束提供对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的能力。

API为什么很重要

•服务价值的精华体现
•可靠、可用、可读
•只有一次机会

实现一个API网关作为所有客户端的唯一入口。API网关有两种方式来处理请求。有些请求被简单地代理/路由到合适的服务上,其他的请求被转给到一组服务。

相比于提供普适的API,API网关根据不同的客户端开放不同的API。比如,Netflix API网关运行着客户端特定的适配器代码,会向客户端提供最适合其需求的API。

API网关也可以实现安全性,比如验证客户端是否被授权进行某请求。

设计要素

•Version
•RequstID
•Auth&Signature
•RateLimit
•Docs
•ErrorCode&Message

微服务治理

•按需伸缩
–部署与监控运维成本
•独立部署
–机器数量与部署成本
•业务独立
–服务依赖、治理,版本管理、事务处理
•技术多样性
–环境部署成本、约定成本

•运行状态治理
–监控、限流、SLA、LB、日志分析
•服务注册与发现
•部署
–快速、复制、扩容
–单机开发
•调用
–安全、容错、服务降级、调用延时

服务容错

当企业微服务化以后,服务之间会有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例如,一个前端请求一般会依赖于多个后端服务,技术上称为1 -> N扇出.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服务往往不是百分百可靠,服务可能会出错或者产生延迟,如果一个应用不能对其依赖的故障进行容错和隔离,那么该应用本身就处在被拖垮的风险中。在一个高流量的网站中,某个单一后端一旦发生延迟,可能在数秒内导致所有应用资源(线程,队列等)被耗尽,造成所谓的雪崩效应(Cascading Failure),严重时可致整个网站瘫痪。

服务依赖

服务框架

  1. 服务注册、发现、负载均衡和健康检查,假定采用进程内LB方案,那么服务自注册一般统一做在服务器端框架中,健康检查逻辑由具体业务服务定制,框架层提供调用健康检查逻辑的机制,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则集成在服务客户端框架中。
  2. 监控日志,框架一方面要记录重要的框架层日志、metrics和调用链数据,还要将日志、metrics等接口暴露出来,让业务层能根据需要记录业务日志数据。在运行环境中,所有日志数据一般集中落地到企业后台日志系统,做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3. REST/RPC和序列化,框架层要支持将业务逻辑以HTTP/REST或者RPC方式暴露出来,HTTP/REST是当前主流API暴露方式,在性能要求高的场合则可采用Binary/RPC方式。针对当前多样化的设备类型(浏览器、普通PC、无线设备等),框架层要支持可定制的序列化机制,例如,对浏览器,框架支持输出Ajax友好的JSON消息格式,而对无线设备上的Native App,框架支持输出性能高的Binary消息格式。
  4. 配置,除了支持普通配置文件方式的配置,框架层还可集成动态运行时配置,能够在运行时针对不同环境动态调整服务的参数和配置。
  5. 限流和容错,框架集成限流容错组件,能够在运行时自动限流和容错,保护服务,如果进一步和动态配置相结合,还可以实现动态限流和熔断。
  6. 管理接口,框架集成管理接口,一方面可以在线查看框架和服务内部状态,同时还可以动态调整内部状态,对调试、监控和管理能提供快速反馈。Spring Boot微框架的Actuator模块就是一个强大的管理接口。
  7. 统一错误处理,对于框架层和服务的内部异常,如果框架层能够统一处理并记录日志,对服务监控和快速问题定位有很大帮助。
  8. 安全,安全和访问控制逻辑可以在框架层统一进行封装,可做成插件形式,具体业务服务根据需要加载相关安全插件。
  9. 文档自动生成,文档的书写和同步一直是一个痛点,框架层如果能支持文档的自动生成和同步,会给使用API的开发和测试人员带来极大便利。Swagger是一种流行Restful API的文档方案。

微服务系统底座

一个完整的微服务系统,它的底座最少要包含以下功能:

  • 日志和审计,主要是日志的汇总,分类和查询
  • 监控和告警,主要是监控每个服务的状态,必要时产生告警
  • 消息总线,轻量级的MQ或HTTP
  • 注册发现
  • 负载均衡
  • 部署和升级
  • 事件调度机制
  • 资源管理,如:底层的虚拟机,物理机和网络管理

以下功能不是最小集的一部分,但也属于底座功能:

  • 认证和鉴权
  • 微服务统一代码框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
  • 统一服务构建和打包
  • 统一服务测试
  • 微服务CI/CD流水线
  • 服务依赖关系管理
  • 统一问题跟踪调试框架,俗称调用链
  • 灰度发布
  • 蓝绿部署

容器(Docker)与微服务

•容器够小
–解决微服务对机器数量的诉求
•容器独立
–解决多语言问题
•开发环境与生产环境相同
–单机开发、提升效率
•容器效率高
–省钱
•代码/image一体化
–可复用管理系统
•容器的横向与纵向扩容
–可复制
–可动态调节CPU与内存

容器(Docker)与微服务

•Image管理
•系统安全管理
•授权管理
•系统成熟度
•社区成熟度

开发方式影响

随着持续交付概念推广以及Docker容器普及,微服务将这两种理念和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微服务 API 平台的开发模式,提出了容器化微服务的持续交付概念。
下图传统Monolithic的DevOps开发队伍方式:

这种整体型架构要求产品队伍横跨产品管理 Dev开发 QA DBA 以及系统运营管理,而微服务架构引入以后,如下图:

微服务促进了DevOps方式的重组,将一个大臃肿的整体产品开发队伍切分为根据不同微服务的划分的产品队伍,以及一个大的整体的平台队伍负责运营管理,两者之间通过API交互,做到了松耦合隔绝。

  • 首先需要考虑构建DevOps能力,这是保证微服务架构在持续交付和应对复杂运维问题的动力之源;
  • 其次保持服务持续演进,使之能够快速、低成本地被拆分和合并,以快速响应业务的变化;
  • 同时要保持团队和架构对齐。微服务貌似是技术层面的变革,但它对团队结构和组织文化有很强的要求和影响。识别和构建匹配架构的团队是解决问题的另一大支柱。
  • 最后,打造持续改进的自组织文化是实施微服务的关键基石。只有持续改进,持续学习和反馈,持续打造这样一个文化氛围和团队,微服务架构才能持续发展下去,保持新鲜的生命力,从而实现我们的初衷。

    微服务的实施是有一定的先决条件:基础的运维能力(如监控、快速配置、快速部署)需提前构建,否则就会陷入如我们般被动的局面。推荐采用基础设施及代码的实践,通过代码来描述计算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方法,使得图案度i可以快速安全的搭建和处理由新的配置代替的服务器,服务器之间可以拥有更高的一致性,降低了在“我的环境工作,而你的环境不工作”的可能,也是为后续的发布策略和运维提供更好的支撑。

由于Docker引入,不同的微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架构,比如Node.js Java Ruby Python等等,这些单个的服务都可以独立完成交付生命周期,如下:

微服务案例

Netflix的微服务架构如下,着重全球分发 高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Twitter的微服务架构,注重高效的可扩展的数据中心:

144月/170

浅谈围绕业务和资源的成熟度,设计团队和项目管理模型

发布在 邵珠庆

房如华: 从五人到五十人:浅谈围绕业务和资源的成熟度,设计团队和项目管理模型

 

如何度量研发和项目管理模型是否良好的支持了业务发展?

互联网的产品植根于高度充分竞争的土壤中,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我们不能保证时刻都做正确的事,因为正确是相对的。在传统软件行业里,通常软件会被交付给明确的客户群体,那么软件的品质只与是否满足了客户需求,以及与同类产品的相对优势有关。而一款互联网产品,在出生之日起,就面临着用户的不确定性,用户需求迁移的不确定及复杂性,竞品可能来自多个领域等因素,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变化本身。

研发和项目的管理模型,实际上就是团队的能力成熟度模型。我们既不能在缺人的时候才开始招人、培养人,也不能在业务尚未成熟时招到无法施展拳脚的专家,同时还要确认团队中的大多数同学的潜力能够跟随业务一起成长,否则团队在早期的波动会严重影响甚至毁灭整个业务的进程。因此,业务的成熟度与团队的能力成熟度是呈双螺旋不断迭代的,两者不能产生较大的偏差。

评估两者是否匹配的标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 敏捷性:能够控制从“决定做某种修改”到“该修改结果正式上线”的这段时间,也叫做周期时间(cycle time)
  2. 灵活性:只有当能够控制每一次从引入变更到发布的整个过程时,你才能开始优化和改进软件交付的速度和质量。

下面,为了简化表述,我们把业务和团队的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接受并克服了这些挑战,团队将变得更为强大。

0-5人:挖下成功的第一锹泥土

当你想办法向你的老板或者投资人讲完一个美妙的故事之后,你就拥有资源了,这时你需要的是招募(确切的说是说服)一个能够把事情做起来的初始团队,也许一开始只有5个人,但不要紧,明确好从0到1的目标,马上开始工作吧。

这一步通常是用最小的抛弃成本来验证目标、团队的可行性。你要想办法在团队没有产生自我怀疑之前,把事情尽快做成。此时,应遵循INVEST原则,即独立的(Independent)、可协商的(Negotiable)、有价值的(Valuable)、可估计的(Estimable)、小的(Small)并且可测试的(Testable)。

对于这5个人,角色分工很简单,你是项目经理,其他成员都是研发人员,一切资源面向把事情做成。沟通方式是次要的,大家坐在一起,早期不会有太大的沟通障碍。此时人员的单点不是最大的风险,没人测试也不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很多项目没等第一个Demo做出来就已经失败了。

但不关心沟通不代表工具是次要的。好的工具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例如代码控制、Wiki这些基本的工具还是要使用的,而且等团队成型之后,容易成为团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这个阶段对团队的技能和经验也提出了一些必要的挑战:

  1. 需要有解决问题能力很强的人,在项目因各种原因停滞的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解决;
  2. 需要有较强项目过程管理能力的人,在优先级、项目品质等方面受资源影响需要调整计划时,要能基于不全面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决定。
  3. 要从一开始就让团队养成持续交付的习惯。持续交付就是要形成需求、开发、测试、部署的流水线。对于早期团队来说,就要想办法让部署的工作流水线化。首先,版本控制是必要的,它能够保证随时checkout一个版本用于上线,并且随时回滚;其次,配置管理也是必要的,方便我们基于部署环境编写不同的配置文件;最后,部署的变更管理也是重要的,而且需要尽可能的自动化,为什么要自动化?因为早期你的产品很显然会出现大量的缺陷,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缺陷在代码里修复之后,以秒级的速度发布到线上。目前国内有很多初始成本低廉的公有云产品可以使用,通过写一些简单的脚本,可以把程序和配置快速发布到一个高可用的环境中。
5-20人:踌躇满志,更快的奔跑

初始的业务模式得到验证,团队活下来了,可以沿着预计的大方向前进了,这时候,终于可以把之前的Demo细化了,因为Demo只是跑通了流程,但此时产品可能连可用性还谈不上呢。

你招来了一名产品经理,他开始兴致勃勃的编制未来半年,甚至一年的路线图。假设能够完成这些需求,并保证品质,那么前途是一片光明,并有望领先大部分竞争对手。

这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你,欣慰的发现产品经理在大多数方面和你的业务见解是一致的,因为都提出了大量不得不做的需求,我们确实辜负了用户太多的期待,但你突然意识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完成这些的资源远远不够!

要开始做取舍了,你知道在这个冗长的列表里,永远存在“更有价值“的需求。

好的,列一个Excel,我们开始排个序。

判断优先级的标准是什么?很简单,做两个极端的假设,一个是:哪个需求不做会死人?另一个是:哪个需求带来的预期收益更大?

可能有的需求需要加三个月的班才能完成呢,浪费了时间,贻误战机怎么办?其实不用担心,先把可用性做好,再找你的目标用户群体不晚,在此之前,患得患失是无意义的。

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多花点开发量,做点更“精益”的事吧。比如通过小范围的用户测试、灰度发布等方法,快速验证产品的可用性,使用尽可能多的用户行为分析软件来评估你的用户按照你的预期使用了功能并且留存下来。这样万一你先前的决定是错误的,你也可以用较小的抛弃成本来调整方向,少留些遗憾给未来。

努力奔跑的日子总是充满期待的,但你也经常会从资深的员工嘴里听到些许纠结:“我是不是该重构了?”先重构后开发总是没坏处的,这正是素养优秀的表现。然而此时你仍需要帮助他们进行取舍,合理的留下一些技术负债。

如何判断要留下哪些负债呢?

负债产生利息吗?也就是未来团队和业务复杂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是否会让技术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或是优化成本不断升高直至失控?如果负债会产生短期的利息,那么把精力花在减少利息和让业务加速奔跑相比,哪个更合算?

当前的负债,能够通过后期招募一名专业、资深的成员,用更少的时间、更好的经验或者更成熟的组件来一次性解决它吗?

如果某个业务模块的需求变化本身是频繁的,那么此处产生的负债也是不确定的,刻舟求剑的优化之后,发现需求已经变化了,也是一种浪费。

在这个阶段,因为引入了制定需求和跟踪缺陷的角色—产品经理,所以需要使用工具来对需求和确信进行追踪,一个类似Bugzilla的开源缺陷跟踪软件就能满足你大部分的需求了。

20-35人:总体产出随人数增加减缓,团队能力出现瓶颈

你的团队成型了,80%的成员都是工程师,他们努力的实现着一个一个小的目标,照此速度运转下去,似乎你脑海中的那个路线图就要实现了!

“继续招人吧!多一倍的资源投入就能换来多一倍的回报,因为他们负责的业务模块是不同的,不会产生沟通上的麻烦。”

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是错误的,你的团队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组装工人,更何况,随着事情越来越复杂,沟通的交集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好比一片森林,地表以上的树干都是笔直挺拔,互不影响,但地表以下的树根已不可避免的盘根错节在一起,更可怕的是,没人能完整的掌握这种交集的状态,更不要提如何改进了。于是,一辆战车抛锚了,而看起来任何人都没做错什么。

瓶颈到来了。

我们知道在早期的网络通信技术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广播风暴”,指的是在集线器组成的共享网络下,所有用户的实际可用带宽,随用户数的增加而递减,并且在争抢信道的时候产生用户的等待。

这是不是很像目前你的未被治理的早期团队遇到的情况?为了确保每个人都得到足够的信息,全员会议在增加,人数越多,会议议程越复杂导致沟通成本的进一步增加,这还不包括团队成员随时被打断、叫到某个会议中的情况。

集线器最终被交换机和路由器彻底的取代了。随着团队增长,也需要主动革新现有的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方式。

沟通的本质是解决信息传递问题,让信息的生产者能够尽快抵达必要的受众。但自发的信息传递并不保证效率,也不保证可达,所以需要一个协调员来优化沟通的效率,当然协调员就不能总是组织全体会议了。

  1. 必要的信息,还是要广播出去,提到Dashboard的概念,Dashboard是团队成员需要得到的信息的最小子集,通过这些信息,团队成员能够基于自身角色和目标的考量,迅速开展后续行动。如何让Dashboard的变更成本最小化?就必须协作了,一开始这种协作是痛苦的,因为并没有流程来保证不同角色间信息传递是一致的,所以只好让团队中的每个角色的关键成员都来更新Dashboard,刚开始会出现大量的信息不完善、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但不要怕,频繁的去做,坚持两三周,情况一定会好转,管理就是不断重复,把主观上想做好变为真正有能力做好的过程。
  2. 局部的信息传递给团队中局部的群体,该如何来操作呢?如果你的团队中有几个人具备项目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还是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和不定期的沟通来解决的,但你一定觉得在这个阶段投入专职的项目管理或流程优化的人员还是过于奢侈了,那么不要紧,充分利用好工作流这个IT界的伟大发明吧。工作流能够让你的团队根据一系列预先设定好的过程规则,将文档、信息、任务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避免人工的方式造成的低效、等待和错误。可以考虑购买Atlassian的Jira软件,这可能是你的第一笔软件投资了,或许觉得有些昂贵,但这一定比你招募一个专职的员工便宜多了。
  3. 加强团队不同角色对信息中“一致”的部分的约定,例如版本,版本用于识别一篇文档、一份代码的各个时间点的历史快照,不同角色的成员基于对版本的一致命名,可以有效的识别需求、实现、部署工作之间的对应关系。
35-50人:重装上阵,提高整体交付品质和团队成熟度

你拖着沉重的身躯,靠一己之力把团队带到了一个执行力和结果都还不错的状态,终于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了。

这是大多数业务负责人梦寐以求的状态,但要想从同行中杀出血路,保持进一步的竞争优势,这还不够完美。

你望着窗外鳞次栉比的建筑物,发现大多数二三十层的楼房并没有什么不同,但鹤立鸡群的几幢摩天大楼,让你意识到,一定有一些工作是只有某些人才能完成的,而当你的进取心激发你要建造摩天大楼的时候,你也需要他们。这就是专家的价值。

如果你想停止修修补补的民工游击队的日子,就在这个时候引入专家团队,来让团队变得更加高大上吧。

专家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取决于你需要他们发挥怎样的作用,每位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工作模式,你需要了解他们的工作偏好,以帮助你改善团队的能力基因。

  1. 架构师:具备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在相当规模的环境下,成功的完成过研发或管理能力的升级。他倾向于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去务实的推进解决问题,并怀着积极和包容的沟通心态获取团队的支持。这种工作模式的优势是目标明确,执行有力;劣势是可能过程中需要调用较多的资源,会与业务线的资源调配产生优先级上的冲突。
  2. 咨询师:他不是最主动或者最敏感解决问题的人,也许平常他只是收到各个项目组抄送给他的邮件,但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快速亲自解决,或者叫上其他同学一起会诊,对于可能会重复出现的问题,或者重复产生的工作量,会设法通过优化流程来降低内部消耗。这种工作模式的优势是面向问题持续迭代团队,确保短期的成果总是可被衡量的;劣势是受团队现有成员的视野的限制较大,总是踩过坑后才能促使团队意识到问题并统一思想。

此外,还要使用IT管理的思想来提高团队的流程成熟度和专业度,从而提高整体交付品质。

互联网的商业化只经历了短短的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但在此之前,IT的信息化就已经在国外很多企业中普及开来了,企业中的大部分员工是使用IT设备作为生产力工具和协作沟通的渠道,那么如何支持好IT基础设施就变成了很重要的工作,并由此催生了IT服务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还由英国政府部门发起制订了一个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即ITIL,到目前已修订至第3版,从流程的规范制订,发展为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

虽然前面反复提到:互联网与IT企业对于需求的管理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这只会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吸取面向交付品质的ITIL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让一切环节运转在一条流水线上,并想方设法让流水线变得更快。

让流水线变的更快,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优化,一个是提高效率,一个是减少损耗。工具的高度自动化,把尽可能多的事情交给机器去做是提高效率的最显而易见的方法。那么减少损耗呢?通常因为测试资源、环境复杂性等问题,导致原本在测试环境运转正常的软件,在服务器或者用户的手机上出现了问题,你几乎没有办法在生产运行环境下远程调试和修改程序,但这些问题又无法复现,所以捕获现场就变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日志和监控是经无数团队和项目证明的最重要的两种捕获现场、衡量线上交付品质的方式,所以在你的团队有允许的资源时,一定要有专人面向其进行持续的分析、优化和质量评价。

总结
  1. 在业务还比较小的时候,要面向成功率最大化进行团队资源配置,随着业务的逐步发展,资源配置的原则要逐步倾斜至执行效率、交付品质,直至从理论的高度设计相应的流程和角色来固化你的团队,使之变得优质、高效、稳定、可控。
  2. 充分利用工具,尽可能将一切工作自动化。
  3. 重复、频繁的做一件事,尤其是你发现这件事情既重要又困难的时候。
  4. 在你的团队没有强大到能够筑巢引凤的时候,不用花精力弥补技能的短板,因为成功率低,回报也有限,反而对团队的项目管理要亲力亲为,识别损耗并推动改进。
74月/170

设计API接口注意事项

发布在 邵珠庆

总结一下API接口开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跨平台性

所谓跨平台是指我们的接口要能够支持不同的终端,比如android、ios、windowsphone以及桌面软件、网站等。如:不同的终端每页显示的记录数不同

采用通用的解决方案,比如通信协议就采用最常用的HTTP协议,如果是即时通信,可以采用开放的XMPP协议,做游戏的可以采用可靠的TCP协议,除非TCP不够用了,再采用定制的UDP协议。
数据交换采用xml或者json格式或者webservice等等。总之,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不同的端能够很方便的使用你的接口。

2、良好的响应速度

接口应该以最快的速度将数据返回给请求者,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快,一个页面,秒开最好,超过三秒就需要找找原因了。数据量按需分配,APP客户端需要什么数据就返回什么数据,过多的数据量影响处理速度,最重要的是影响传输效率

3、接口要为移动客户端考虑

比如,在移动端里,下拉刷新和上拉加载更多是很常见的功能,如果接口仍然按照传统的web思路,
只提供按页读取的话,就会造成移动端的额外的数据请求和计算。 这时,接口就应该针对这两种类型的操作提供额外的支持。

4、考虑移动端的网络情况和耗电量
如果让我们说出哪类app比较好,可能还不大好说,但是如果让我们说出哪些app很差,我们肯定会说出那些体积很大、占用内存多、界面很卡、费电的app 不好。对于网络情况,接口应该具备为不同的网络提供不同的内容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知道用户的网络情况,只有在wifi的情况下才给用户传输封面图、缩略图 之类的,
是不是可以帮用户节省很多流量呢

 5、通用的数据交换格式

目前,对于接口和客户端的数据交换格式,基本上就是三种,xml和json和webservice,而现在使用json的应该占大多数最麻烦的就是处理Date类型,因为JSON本身没有Date类型,因此,JSON库将Date类型的数据序列化时会转为String。这时,不同环境, 不同平台,以及用不同的JSON解析库,转换后的结果经常会不同。比如,你在开发机上可能得到的结果是”2016-1-1 17:11:11”,但放到服务器后结果却变成了“Jan 1,2016 5:11:11 PM” ,客户端进行反序列化时无疑会失败。后来,我取消了所有Date类型,统一采用时间戳表示,就再没有转化的烦恼了。 另外,接口的开发人员有时候会将一些数据错误地转换为了String,导致客户端使用时因类型错误而异常。例如,本来是数字的1,被转成 了”1″,客户端做运算时就会出错,或用switch判断时也会出错,或其他无法转换的情况发生时;例如,为空时JSON正确地表示应该是null,但如 果转为了String就变成了”null”,那问题就来了,我遇到的因为这个错误的转换导致的程序奔溃已经好几次了,第一次的时候,查了一整天才定位到问题所在

6、接口统计功能

在做PC端网站的时候,我们都会给我们的网站加上个统计功能,要么自己写统计系统,要么使用第三方的比如GA

移 动端接口API则需要我们自己实现统计功能,这时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多的收集客户端的信息,除了传统的IP、User-Agent之外,还应该收集一些移动 相关的信息,比如手机操作系统,是android还是ios,都是什么版本,用户使用的网络状况,是2G、3G、4G还是WIFI。客户端APP是什么版 本信息。

7、客户端与服务端的肥瘦平衡

在移动开发中,由于客户端的修改会很费时费力,特 别是IOS应用还要经过Apple审核,另外,当前IOS开发人员、Android开发人员的人工成本普遍较高,人才紧缺,基于这两点,能在服务器端实现 的功能就不要放在客户端,毕竟服务器端程序的修改要比客户端方便、灵活、快捷的多。

8、隐式用户与显式用户

显式用户指的是,APP程序中有用户系统,一个username、password正确的合法用户,称之为显式的用户,
通常显式用户都需要注册,登录以后能完成一些个人相关的操作。
隐式用户指的是,APP程序本身就没有用户系统,或者一个在没有登录的情况下,使用我们APP的用户。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客户端生成的UDID来标识一个用户。
有了用户信息,我们就能够了解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而不仅仅是全体用户的一个整体的统计信息,
有了这些个体的信息之后,就可以做一些用户分群、个性化推荐之类的事情。

9、安全问题

设计API第一个需要考虑的是API的安全机制。我负责的上一个项目,因为API的安全问题,就被人攻击了两次。之后经过分析,主要存在两个漏洞: 一是因 为缺少对调用者进行安全验证的方式,二是因为数据传输不够安全。那么,制定API的安全机制,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 保证API的调用者是经过自己授权的App;
  • 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

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主要采用设计签名的方式。对每个客户端分别分配一个AppKey和AppSecret。需要调用API时,将AppKey加入请求参数列表,并将AppSecret和所有参数一起,根据某种签名算法生成一个签名字符串,然后调用API时把该签名字符串也一起带上。服务端收到请求之后,根据请求中的AppKey查询相应的AppSecret,按照同样的签名算法,也生成一个签名字符串,当服务端生成的签名和请求带过来的签名一致的时候,那就表示这个请求的调用者是经过自己授权的,证明这个请求是安全的。而且,每个端都有一个Key,也方便不同端的标识和统计。为了防止AppSecret被别人获取,这个AppSecret一般写死在代码里面。另外,签名算法也需要有一定的复杂度,不能轻易被别人破解,最好是采用自己规 定的一套签名算法,而不是采用外部公开的签名算法。另外,在参数列表中再加入一个时间戳,还可以防止部分重放攻击。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就是采用 HTTPS了。HTTPS因为添加了SSL安全协议,自动对请求数据进行了压缩加密,在一定程序可以防止监听、防止劫持、防止重发,主要就是防止中间人攻击。因此,为了安全考虑,建议对SSL证书进行强校验,包括签名CA是否合法、域名是否匹配、是不是自签名证书、证书是否过期等。
接口不能直接调用OAuth认证(rsa加密),ip白名单接口的安全工作不能马虎,暴力破解啊、SQL Injection啊、伪造请求和数据啊、重复提交啊也要考虑到, 

如果数据特别敏感,可以考虑采用SSL/TLS等加密传输,或者客户端、服务器端约定一个加密算法和密钥,对来往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解密。如将所有参数加签名算法得到一个签名验证参数signhttp://www.webvist.com/blog/2287954

表单类接口防止重复提交:调用过的接口sign存起来,检查sign是否存在

10、良好的接口说明文档和测试程序

接口文档要清晰、明了,包含多少个接口,每个接口的地址、参数、请求方式、数据交换格式、参数是否必填、编码格式UTF8,返回值等都要写清楚。
接口测试程序,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提供,方便前后端的调试

11、版本的维护
随着业务的变化,客户端APP和服务器端API都会发生变化,增加新的功能,修改已有的功能,
增加功能还好说, 如果是接口需要修改,那么就面临着同一个接口要同时为不同版本的客户端服务的问题。
因此,服务器端接口也要做好相应的版本维护。

主版本更新可以把版本号放入API的URL中/api-v2来指出所使用的API版本
次要版本的修改是通过客户在API调用时发起请求的HTTP头部做指定的头部的版本元素看起来是这样的:
Element-Version: 1
12、接口数据、状态
接口必须提供明确的数据状态信息,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必须返回给APP客户端。
13、接口、参数命名准确。
无论是接口还是参数,命名都应该有意义,让人一目了然。

244月/150

Web App、Hybrid App与Native App的设计差异

发布在 邵珠庆

目前主流应用程序大体分为三类:Web App、Hybrid App、 Native App。

一、Web App、Hybrid App、Native App 纵向对比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 Web App、Hybrid App、 Native App。

1. Web APP

Web App 指采用Html5语言写出的App,不需要下载安装。类似于现在所说的轻应用。生存在浏览器中的应用,基本上可以说是触屏版的网页应用。

优点

(1)开发成本低,

(2)更新快,

(3)更新无需通知用户,不需要手动升级

(4)能够跨多个平台和终端。

缺点:

(1)临时性的入口

(2)无法获取系统级别的通知,提醒,动效等等

(3)用户留存率低

(4)设计受限制诸多

(5)体验较差

2. Hybrid App

Hybrid APP指的是半原生半Web的混合类App。需要下载安装,看上去类似Native App,但只有很少的UI Web View,访问的内容是 Web 。

例如Store里的新闻类APP,视频类APP普遍采取的是Native的框架,Web的内容。

Hybrid App 极力去打造类似于Native App 的体验,但仍受限于技术,网速,等等很多因素。尚不完美。

3. Native App

Native APP 指的是原生程序,一般依托于操作系统,有很强的交互,是一个完整的App,可拓展性强。需要用户下载安装使用。

优点:

(1)打造完美的用户体验

(2)性能稳定

(3)操作速度快,上手流畅

(4)访问本地资源(通讯录,相册)

(5)设计出色的动效,转场,

(6)拥有系统级别的贴心通知或提醒

(7)用户留存率高

缺点:

(1)分发成本高(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开发语言和界面适配)

(2)维护成本高(例如一款App已更新至V5版本,但仍有用户在使用V2, V3, V4版本,需要更多的开发人员维护之前的版本)

(3)更新缓慢,根据不同平台,提交–审核–上线 等等不同的流程,需要经过的流程较复杂

二、Web App、Hybrid App、Native App 技术特性

由上图可见,Web APP 的开发基于Html5语言。而Html5语言本身又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存在,使得Web App在体验中要逊于Native App。

三、Web App受限制因素及设计要点

相比Native App,Web App体验中受限于以上5个因素:网络环境,渲染性能,平台特性,受限于浏览器,系统限制。

1. 网络环境,渲染性能

Web APP对网络环境的依赖性较大,因为Web APP中的H5页面,当用户使用时,去服务器请求显示页面。如果此时用户恰巧遇到网速慢,网络不稳定等其他环境时,用户请求页面的效率大打折扣,在用户使 用中会出现不流畅,断断续续的不良感受。同时,H5技术自身渲染性能较弱:对复杂的图形样式,多样的动效,自定义字体等的支持性不强。

因此,基于网络环境和渲染性能的影响,在设计H5页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简化不重要的动画/动效
  • 简化复杂的图形文字样式
  • 减少页面渲染的频率和次数

从下图移动Web版 jing.fm和Native版jing对比后可以看出:Web APP首页去除冗余的功能,回溯本源,只给用户提供了jing.fm最初的本质需求——电台。既符合H5精简功能又达到了突出核心功能的设计原则。无疑给用户眼前一亮的气息。

正如书中《瞬间之美》的一个核心观点: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提供的信息量有多大,而是我们能否给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


再如:百度最新推出的直达号,以良子健身为例:

从Native App和Web App(百度直达号)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Native良子以九宫格的形式展现,且属于双重导航,功能入口太多;弊端是用户不知道聚焦在哪里,分散用户 的注意力。而Web版良子整合并减少了导航的入口,增强用户的专注度;界面清爽,整洁,很好地传达了良子本身的寓意——轻松、愉悦、休闲、舒适。

2. 受限于浏览器

通常Web App生存于浏览器里,宿主是浏览器。不同的浏览器自身的属性不尽相同,如:浏览器自带的手势,页面切换方式,链接跳转方式,版本兼容问题等等。

例如下图:UC 浏览器和百度浏览器自身支持手势切换页面。手指从左侧滑动页面,返回至上一级。百度手机助手H5页面,顶部Banner支持手势左右滑动切换。这一操作与浏览器自身手势是冲突的。

再如,基于浏览器的Web APP在打开新的模块中的页面时,大多会新开窗口来展现。例如用户在使用购物类APP时,浏览每日精选模块时,每当打开新的商品时,默认新开一个窗口。这 样的优劣势显而易见:优势是能够记录用户浏览过的痕迹,浏览过的商品,以便后续横向对比;劣势是过多的页面容易使用户迷失在页面中。

正如Google开发手册里描述:当用户打开一个Web App的时候,他们期待这个应用就像是一个单个应用,而不是一系列网页的结合。然而,什么情况下需要跳转页面,什么情况下在当前页面展示则需要设计师细致考量。

因此,Web App基于浏览器的特性,从设计角度应该遵循以下了两点:

少用手势,避免与浏览器手势冲突。

减少页面跳转次数,尽量在当前页面显示。

3. 系统限制,平台特性

由于Html5语言的技术特性,无法调用系统级别的权限。例如,系统级别的弹窗,系统级别的通知,地理信息,通讯录,语音等等。且与系统的兼容性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以上限制通常导致APP的拓展性不强,体验相对较差。例如百度地图:

Web版地图基于浏览器展现,因此,不能全屏显示地图,给用户的眼界带来局限感;相反,Native 版地图以全屏展现的形式,很好的拓展了用户的视野。整个界面干净简洁,首页去除冗余功能。

在制定路线的体验中,如图:

Web 版地图耗费的流量大于Native版,且不能预先缓存离线地图。对于地理位置的判断也是基于宿主浏览器,而非Web地图本身。获取路线后,对于更换到达方式,相对来说是不便利的。

相反,Native 版地图,能够直接访问用户的地理位置,能够很清晰的为用户展现App规划的路线,并能轻松的查看多种路线方案,以便做出符合自己的最佳方案。对于切换公交,走路,自驾等路线方式也是只需一键操作。

Native 版地图相对于 Web版地图增加更多情感化,易用的功能,如:能够记录用户的生活轨迹,记录用户的点滴足迹,能够享受躲避拥堵方案等。而Web版地图基于技术框架,很难实现以上功能,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弱于Native版地图。

四、小结

综述所述,在设计Web APP时,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1. 简化

  • 简化不重要的动画/动效
  • 简化复杂的图形文字样式

2. 少用

  • 少用手势,避免与浏览器手势冲突
  • 少用弹窗

3. 减少

  • 减少页面内容
  • 减少控件数量
  • 减少页面跳转次数,尽量在当前页面显示

4. 增强

  • 增强Loading时的趣味性
  • 增强页面主次关系
  • 增强控件复用性
68月/130

如何免费进行响应式设计测试

发布在 邵珠庆

开发一个响应式设计网站,我们每对DOM、CSS进行一次修改,都需要拖动浏览器窗口的大小,来测试本次修改是否会破坏整体的布局。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评估该网站在不同屏幕上能否很好的展现。

如果进行企业研发,你可能需要公司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的设备,以便分别在上面进行测试。但对于自由开发者来说,不可能购买所有类型的新手机、平板以及电脑。那该怎么办呢?

专业Web开发工程师Steve Ralston在博文《How to test responsive designs for free》中指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基于浏览器的工具,用来模拟各种不同设备的屏幕。同时介绍了一系列此类工具。下面将以作者Steve Ralston设计的响应式网站PajamasOnYourFeet.com为例,分别对这些工具进行介绍与测试。

Am I Responsive?

Am I Responsive? 是一个超级简单的工具。利用它,你可以迅速查看网站在四个不同屏上的显示效果。四个屏均为iOS操作系统。该工具只关注网站整体,不提供控制与选择,只是对网站的简单展现。

不同设备的屏幕尺寸分别为:

 

  • 桌面:1600px*992px,按0.3181比例等比缩放;
  • 笔记本:1280px*802px,按0.277比例等比缩放;
  • 平板电脑:768px*1024px,按0.219比例等比缩放;
  • 移动手机:320px*480px,按0.219比例等比缩放;

 

该工具有两个非常好的特性,其一是可拖动每个“设备”到屏幕的任何地方,其二是只需要输入你要测试网站的链接即可。在Firefox中,该测试网站在iPhone中无法显示右侧的滚动条,而在IE和Chrome中则可正常显示。

deviceponsive

deviceponsive与Am I Responsive相似。所有的设备均显示在同一长页面中。它还有一个有趣的特性,你可以编辑页面顶部的背景颜色并插入自己的Logo,来定制网站的顶部区域,并通过截屏进行分享。

该网站模拟的设备及屏幕尺寸:

 

  • Macbook:1280px*800
  • iPad(纵向):768px*1024px
  • iPad(横向):1024px*768px
  • Kindle(纵向):600px*1024px
  • Kindle(横向):1024px*600px
  • iPhone(纵向):320px*480px
  • iPhone(横向):480px*320px
  • Galaxy(纵向):240px*320px
  • Galaxy(横向):320px*240px

 


responsive test

与deviceponsive相仿,responsive test同样可以将你的网站“展示”在各种设备上,但并非同时展现在一个长页面中,你可以在页面顶部的菜单中选择要展示的设备。选择中等尺寸的笔记本电脑,会发现PajamasOnYourFeet.com页面的缩放效果很好,你可以在测试设备的边框内看见整个测试页面。

该网站提供了13种屏幕尺寸,从大的桌面显示器到小的Android设备。

Firefox在显示该页面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注意下面这个截图,在绿色背景的头部与白色背景的内容区之间,只有一个蓝色背景的条纹图——这个位置本该有一个图片轮播图。

responsive.is

与前面提到的两个工具相似,之所以将responsive.is单独提出,是因为在该工具上,由一种设备跳转到另一设备时中间会有顺畅的过渡动画效果,对于不在屏幕内展示的内容会用半透明效果进行遮盖。

该工具大概展示了页面在桌面、平板电脑(横向、纵向)、智能手机(横向、纵向)上的显示效果,并没有具体指出各类型设备屏幕的具体尺寸大小。

Screenqueries

Screenqueries提供了14种手持设备和12种平板设备的模拟环境,设备的横向与纵向的转换需要单独控制。网站上有标有像素值的网格,在测试设备的模拟区域的右下角标注了屏幕的尺寸。测试区域的边缘可进行拖动,你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对随意大小的尺寸进行测试。鼠标悬于、点击测试区域,网站的背景就会变成灰色,便于用户进行测试观察。

该网站一个有趣的功能,针对其中的一些设备提供了“Trueview”选项,以此来展示网站在特定设备的Chrome浏览器中的展示效果。很遗憾,Firefox中仍无法显示测试网站中的图片轮播图。

Screenfly

Screenfly在可用性方面有了大大提高。它提供了9款比平板电脑大的设备(从10寸的笔记本到24寸的台式机)、5款平板电脑、9款智能手机、3款电视设备,并提供了单独按钮,允许用户自己设置测试尺寸。用户还可通过网站提供的菜单项“Rotate Screen”,实现设备横向与纵向的切换。此外,你可以选择是否添加滚动条,还可以点击“Share”菜单项产生一个分享链接。

该网站可以显示像素信息。选择菜单中的每种设备,网站会同时显示出该设备的名称及尺寸(以像素为单位),你实际使用的浏览器窗口的大小显示在窗口的右上角,被选设备的尺寸及测试网站的链接会显现在展示区域的下方。

所有的这些功能特性,使它成为一款完美的工具,但Screenfly的开发者又将它提升到更高层次,提供了代理服务器功能。引用该网站上的话,“当你浏览自己网站时,Screenfly可以使用代理服务器来模拟各种设备。代理服务器能模拟你所选择设备的代理字符串,但无法模拟这些设备的行为动作。”

上文提到的其他设备只能处理CSS,Screenfly是唯一可基于代理字符串进行测试的工具。

测试我设计的基于代理字符串的移动版本网站,结果相当好。展示结果与我期望地完全相符,功能全部测试通过。不可否认,针对代理字符串进行测试太老旧了,但这说明该网站“兼容以前的技术”,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对该站点进行了有利补充。

结论

可见很多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测试响应式网站。你可以基于自己喜爱与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作为开发者,拥有真正有用的工具越多越好。

1312月/110

设计你的职业生涯规划

发布在 邵珠庆

如果你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成为一个掌握上亿元资产公司的总经理,你就要把这个规划分成几个中等的规划,如什么时候成为一个部门的主管,什么时候成为一个部门的经理,然后再把这些规划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使它成为直接可操作的具体计划。
  职业生涯设计五大前提
  1.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在人们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作用。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为什么选择某种职业,通常 都是以其职业理想为出发点的。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 益的职业理想都是高尚的、正确的,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2.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首先,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 势与不足。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其次,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要对该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 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式团体规范等;还要了解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能力。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单纯的知识数量并不足以表明一个人真正的知识水平,人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功能。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指宝塔型和网络型两种。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依据。一般来说,进入岗位的新人,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5.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可以通过 “三下乡”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毕业实习、校园创业及从事社会兼职、模拟性职业实践、职业意向测评等进行职业训练。 
  职业生涯规划八条原则
  1. 利益整合原则。利益整合是指员工利益与组织利益的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牺牲员工的利益,而是处理好员工个人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关系,寻找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 结合点。每个个体都是在一定的组织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学习发展的,因此,个体必须认可组织的目的和价值观,并把他的价值观、知识和努力集中于组织的需要和机 会上。
  2. 公平、公开原则。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企业在提供有关职业发展的各种信息、教育培训机会、任职机会时,都应当公开其条件标准,保持高度的透明度。这是组织成员的人格受到尊重的体现,是维护管理人员整体积极性的保证。
  3. 协作进行原则。协作进行原则,即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活动,都要由组织与员工双方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参与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本是好事,应当有利于组织 与员工双方。但如果缺乏沟通,就可能造成双方的不理解、不配合以至造成风险,因此必须在职业生涯开发管理战略开始前和进行中,建立相互信任的上下级关系。 建立互信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始终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4. 动态目标原则。一般来说,组织是变动的,组织的职位是动态的,因此组织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是动态的。在“未来职位”的供给方面,组织除了要用自身的良好成长加以保证外,还要注重员工在成长中所能开拓和创造的岗位。
  5. 时间梯度原则。由于人生具有发展阶段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每一时间 阶段又有“起点”和“终点”,即“开始执行”和“完成目标”两个时间坐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和失败。
  6. 发展创新原则。发挥员工的“创造性”这一点,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就应得到体现。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工作,并不是指制定一套规章程序,让员工循规蹈矩、按 部就班地完成,而是要让员工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创造组织效益的目的。还应当看到,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不仅仅是职务上的提升,还包括 工作内容的转换或增加、责任范围的扩大、创造性的增强等内在质量的变化。
  7. 全程推动原则。在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各个环节上,对员工进行全过程的观察、设计、实施和调整,以保证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活动的持续性,使其效果得到保证。
  8. 全面评价原则。为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工作状况有正确的了解,要由组织、员工个人、上级管理者、家庭成员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对职业生涯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评价中,要特别注意下级对上级的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六步走
  1. 自我评估。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能力。
  2. 组织与社会环境分析。短期的规划比较注重组织环境的分析,长期的规划要更多地注重社会环境的分析。
  3. 生涯机会评估。生涯机会的评估包括对长期机会和短期机会的评估。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分析,结合本人的具体情况,评估有哪些长期的发展机会;通过对组织环境的分析,评估组织内有哪些短期的发展机会。
  4. 生涯目标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包括人生目标、长期目标、中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确定,它们分别与人生规划、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对应。首先要 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 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5. 制定行动方案。把目标转化成具体的方案和措施。这一过程中比较重要的行动方案有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
  6. 评估与反馈。职业生涯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过程是个人对自己的不断认识过程,也是对社会的不断认识过程,是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效的有力手段。
  职业生涯规划方式ABCD
  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应从一生的发展写起,然后分别定出十年计划,五年、三年、一年计划,以及一月、一周、一日的计划。计划定好后,再从一日、一周、一月计划实行下去,直至实现你的一年目标、三年目标、五年、十年目标。
  未来发展目标:今生今世,你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取得什么成就?想成为哪一专业的佼佼者?十年大计:二十年计划太长,容易令人泄气,十年正 合适,而且十年功夫足够成就一件大事。今后十年,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事业?将有多少收入,计划多少固定资产投资?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你 的家庭与健康水平如何?把它们仔细地想清楚,一条一条地计划好,记录在案。
  五年计划:定出五年计划的目的,是将十年大计分阶段实施。并将计划具体化,将目标进一步分解。
  三年计划:俗话说,五年计划看头三年。因此,你的三年计划,要比五年计划更具体、更详细。 因为计划是你的行动准则。
  明年计划:定出明年的计划,以及实现计划的步骤、方法与时间表。务必具体、切实可行。如果从现在开始制定目标,则应单独定出今年的计划。
  下月计划:下月计划应包括下月计划做的工作,应完成的任务、质和量方面的要求,财务收支,计划学习的新知识和有关信息,计划结识的新朋友等等。
  下周计划:计划的内容与月计划相同。重点在于必须具体、详细、数字化,切实可行。而且每周末提前计划好下周的计划。
  明日计划:取最重要的三件至五件事,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按先后顺序排好队,按计划去做,可以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311月/11

从策划到设计的工作流程PM&UE

发布在 邵珠庆

在工作中我们UE团队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流程问题,有时候真的很杯具~~”

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大家有时间看一下吧

希望我们的工作做的更明晰  高效  欢乐..

 

MOVE it PM&UE动起来    “从策划到设计的工作流程

标题听起来有点挫,其实我要表达的意思是让PM&UE之间更多互动,

让大家在一个完善流程中工作地更  明晰 高效 欢乐

先看目录:

part1  一个故事引出PM&UE合作的囧境

Part2 当前流程的问题与解决原则

Part3 工作流程节点提纲

PART1  一个故事引出PM&UE合作的囧境

开始讨论流程前,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从前,PM打算联合UE修一座跨海大桥。PM率先从东岸开始往海中央修。

修啊修 ,PM完成了大桥的一半,然后隔着大雾弥漫的海峡,冲西岸UE喊话:

~~我这一半已经修好啦~~~你开始修另一半吧~~~~加把劲儿啊~~~~N天内要大桥要通车哦!

然后 ,UE开始修了,冒着大雾埋头苦修,加班了N天的班,然后N天之后……

歪了 没对准……

辛苦工作好几天,看到这样一幕不论是PM还是UE都会暗骂坑爹的~

*以上故事为了戏剧效果可能有些极端和夸张,仅代表个人的阶段感受。PM & UE同学请不要介意。

但我想这个故事可以比较形象的描绘出我们一些典型的工作流程:

step 1.PM策划需求文档+线框图(pm修好自己的一半大桥)

step 2.交给UE简单沟通后 确认排期(隔着海峡向UE喊话)

step 3.UE埋头制作页面(UE埋头修自己的那一半)

step 4.做完页面  发给PMN天后..验收两边没对准….

step 5.修改,发给PM,修改,完成(坑爹的返工)

这样的流程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PART2 存在问题与解决原则

问题一  不够明晰沟通不够充分

修桥的时候海上下着大雾,大家埋头苦干,交流太少。

PM&UE 基本上是个行其事,黑盒作业。PM的策划过程UE不可见,UE的设计思路PM不知晓 。

于是在验收的一刻,所有沟通不良埋下问题总爆发出来。

“PM已经完成了大桥的一半,才让UE介入,并且在此后,没有明确的节点来确保大桥没有修歪。

流程较简单粗暴,没有明确的步骤和节点。UE一直在混沌中被动工作。

问题二 不够高效

沟通不良最终导致验收时PM预期与设计稿不接轨。或者干脆南辕北辙导致修改\颠覆性修改,耽误排期。

PM大桥修完后又改动,会导致UE造桥很尴尬困难。

问题三 不够欢乐

冒着大雾工作+“坑爹的结果  应该不是什么好的情绪体验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解决方案的原则

如何明晰+高效

·原则一:提前沟通  

开始修桥前,PM&UE提前沟通,UE提出自己关注的问题,UE也更能理解PM的策划思路,而不是PM自己那一半建成后,才告知UE,这样UE也好有准备。

·原则二:精简需求

从开始精简需求 控制范围(大桥要不要汽车、火车、自行车兼容),用大家一致认可的目标筛选掉无意义的尝试方案。

·原则三:分段确认

制定明确的项目阶段,用分段确认来控制误差。如果修桥时PM&UE能把过程分成几个确认点,定期相互瞭望一下,也就不会出现对接的一刻大相径庭的结果。

·原则四:全程沟通

保持全程小步快跑的主动沟通,时刻驱散大雾,好让我们看到僵尸从哪里来,豌豆该种在哪?

如何欢乐

一起想点子:创意本身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做基础,才能激发灵感,比如头脑风暴,而且过程中也会产生更多轻松愉快的感受

组织拍照: 拍照本身就是一个给自己工作的留念,其乐无穷。

说完解决的原则,重点来了

Part3 工作流程节点提纲

一 启动阶段

了解背景

讨论目标、范围

确认目标

二 创意阶段

产生概念

评量概念+提案

确认概念

三 制作阶段

确认策略、功能

确认感觉

确认文案(slogan

确认线框图

确认版式

确认氛围

四 修正阶段

评量一稿

修改迭代

完成

确认线上效果

由于篇幅原因,每个节点不便展开细说,只说几个关键的节点:

  • 【了解背景】阶段时,要搞清楚 谁是决策者,并且在【确认目标】【确认概念】时取得决策者首肯。
  • 所有人的想法要在一开始就要被提出来,而不是半路才讲。
  • 用先前大家确认的【目标】作为裁决的标准,而不是决策者的个人喜好。
  • 【创意阶段】是个充满乐趣和挑战的阶段,而我们常常蒙混过关,直接跳到【制作阶段】
  • 奇怪的是【创意阶段】有时候被PM牢牢把控,有时候PM又会故意踢给UE(可能是想不出来了吧,或者懒得想),解决的方法是大家一起来创意~
  • 【确认线上效果】可以保证先前的努力在上线后不会变形。

关于工作流程本身的思考:

流程不是一个约束,而是一个引导。

不要被上面的一连串节点吓倒,以为一一完成要花费很多时间,其实很多节点可以合并在一次沟通中完成。

流程像是一个备忘录,提醒我们别漏掉做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已。

流程更像是一个旅行的行囊List,提醒我们该带哪些东西,并且根据旅行的等级,有不同级别的行囊List“套餐,比如去公司只要带好钱包\钥匙\手机\工卡,而去西藏的行囊List就要更多些,比如药品\羽绒服。 如果你忽视行囊List”(工作流程)的重要性,出发时忘记带羽绒服,那你的西藏之旅注定会是一路哆嗦的。

同理,根据不同等级和紧急程度的案子,我们也需要使用不同的行囊list”套餐

流程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高效统筹PM&UE的时间,优化做事的先后顺序。 比如【制作阶段】中如果PM的内容模块尚需要时间确定,那么只要确定好【确认感觉】【确认sLogan】的步骤,UE就可以构思整体氛围的设计了。

711月/11

为设计者准备的10个HTML5 在线工具

发布在 邵珠庆

HTML5 日渐火热,不管是作为开发者还是设计师而言,本文专为 Web 设计师介绍 10 个在线的 HTML5 工具。

Online Sprite Box Tool


照片压缩在今天非常流行,它带来很多好处,可降低带宽占用和提升加载速度。该工具使用 jQuery /CSS3 和 HTML5 开发,通过相当方式来调整你的照片。


Online Font Testing Tool


一个体面的字体是任何网页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责任,每一个设计师,要挑最好的的字体。在线字体测试工具是一个惊人的字体书签,让 您即刻在一个新的字体查看的任何网页,甚至没有改变任何HTML或CSS。您可以拖动到顶部的工具栏font.ttf文件,然后他们将在快速查看列表中显 示。很多免费网站存在在那里,你所要做的是简单地输入到谷歌的“字体”。


Online Velocity Sketch Tool


这是一个在线使用 HTML5 Canvas 技术的绘图工具


Online Pattern Generator Tool


Online Pattern Generator Tool 是一个很酷的工具,可让网页设计师创建页面背景以及头部背景,提供大量的参数用来调整背景。


Online XRay Tool


该工具可以让你直观的显示页面各个元素的详情。


Online Automatoon (animation) Tool


这是一个纯 HTML5 工具,无需 Flash 意味着你的工作可支持 iPhone/iPad 和 Android 设备。


Online HTML5 Audio Maker Tool


HTML5 可以让我们使用 audio 标签,Online HTML5 Audio Maker Tool 是一个很棒的工具用来更高效的生成 audio 标签。


Online SVG to HTML5 Canvas Tool


大多数矢量图制作软件 (Illustrator, Inkscape 等) 可导出 SVG 文件 (Scalable Vector Graphics). 该工具可以让你将 SVG 文件转成 HTML5 Canvas ,很酷吧?


Chrome Ajax Animator Tool


Chrome Ajax Animator Tool 是一个基于 HTML5 的 web 动画套件,可在线和离线使用,但只支持 Chrome 浏览器。

308月/1112

Mockingbird: 纯JS在线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发布在 邵珠庆

Mockingbird: 纯JS在线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4085137667 b77831672c o Mockingbird: 纯JS在线产品原型设计工具  By Web2.0 盗盗

Mockingbird 是一款基于 Cappuccino 开源框架下的产品原型设计工具,能够模拟桌面软件给予设计人员更快速的上手和实践。

Mockingbird 是一款类似于我在此前介绍的 MockFlow 产 品,它为用户提供了完全基于浏览器窗口的产品原型设计服务,由于Mockingbird 采用了Cappuccino开源框架,能够较为逼真的模拟 Axure 这类桌面软件,给用户极大的亲切感。Mockingbird  内置了常用的各种Web控件,包括Text, Link, Button, Image, List, Box 等等,鼠标拖拽便可添加至画布中;支持中文。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