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磬网-邵珠庆の日记 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以用它来做些更多伟大的事情–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etter and easier


22月/180

【流程规范】规范文档:新人培养方法论

发布在 邵珠庆

Mentor的作用

新人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迷失自己,从一个萝卜坑掉进另外一个萝卜坑。
导师 == 队长(跑得快,投的准,带领全队,执行战术)
经理 == 教练  (跑不动,投不准,不下场,有经验,定战术,担责任)
职责:
  • 引路人,帮助新人快速熟悉环境、融入团队,并能在团队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新人的价值;
  • 通常说,导师对新人的指导周期是入职到能够独立承担工作(自己就能指导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能够指导找谁解决问题);
  • 导师对新人在学徒期的产出质量负责,新人的成长及贡献归功于导师;

Mentor的要求

能力项
要求
专业能力
  • 入职时间>1年,熟悉公司文化
  • 级别 P5+
  • 打铁需要自身硬
  • 能为新人答疑解惑
正能量
  • 技术追求
  • 工作态度
  • 主人翁精神等
  • 自驱力
沟通能力
  • 能够清晰扼要的表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 能够和新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顺畅的沟通
耐心
  • 新人指导需要耐心
  • 言传身教

工作指南

时间点
工作指南
目标
入职之前
  1. 确认自己有收到新人的简历
  2. 并和主管沟通新人的大体情况以及进来后的主要工作安排
了解新人背景,提前规划工作
入职当天
  1. 和主管一起等部门助理带领新人来提前安排好的座位
  2. 和主管一起和新人一起吃第一顿饭,告知附近生活相关设施
  3. 协助新人安装电脑、配置开发环境
  4. 上线第一个敏捷功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开发环境能跑起来
前两周
【明确目标】熟悉、学习为主,但是任务明确。新建jira task并明确每个task的目标
【日常辅导】每天在新人座位上关心1~2次进展及问题,有问题现场协助解决或者帮他找到能协助解决问题的人
【增进了解,协助融入】不定期的一起吃饭,闲聊等,了解日常生活状况,告知部门活动相关信息,输出公司愿景,部门价值观等
【每周review】每周有一次正式的 1:1 沟通,讨论上一个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成绩和不足,并提供提升建议,明确下一个阶段的预期目标。review内容。
掌握jira的工作流程及良好的工作习惯
掌握开发语言,了解开发框架
了解技术部的考勤、伯乐奖、部门活动、书架计划等各类制度
前一个月
从第三周开始,根据新人进展情况,每天的辅导频次可增加或减少
继续每周一次的 1:1 沟通
【月度review】请新人写一个正式的月度总结,并和他就总结内容进行一次月度的一对一沟通,全面回顾一个月的进展,成绩和不足
第四周和月度review一起进行。review内容。
掌握git工作流程及良好的工作习惯
掌握wiki的撰写方法并有wiki产出
熟悉开发语言,掌握开发框架
熟悉至少一个子系统并能修复bug,新增小feature
理解公司愿景,部门价值观
前三个月
从第二个月开始,根据新人进展情况,【每周review】频次可增加或减少
【月度review】月度review仍然继续
【季度review】这也是一次转正review。review内容。
熟悉开发框架
完全胜任一个子系统的功能增强和bug修复的工作
三个月后 两周review一次 能够独立承担负责一个系统

注意事项

注意项
内容
自信心
根据每个新人的技术基础、学习能力,安排任务难易,把握节奏;
自信心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注意呵护,因材施教;
自驱力
注重培养新人自我驱动能力:
责任心培养;
端到端负责;
追求卓越;
质量意识;
主动思考;
沟通能力
需求沟通:和PM谈需求时,带上新人,过程中对一些点,问问新人有什么想法;
跨团队沟通:交给一些跨团队任务,
勇于试错
鼓励新人表达自己的方案,坚持自己的想法,用于尝试;
在导师可控情况下,“看着”新人踩坑;
但相似的坑,要求不要重复踩,要有总结;
实习期,把坑踩一遍;
总结分享
养成写wiki的习惯:
较大的功能模块,尽量写wiki,组内分享;
选一些技术点(java基础,mysql,sso,死锁,性能优化,搜索等)研究,技术wiki,格式要求,分享
人情味
团队建设
一起运动,桌面足球,羽毛球,跨组认识一些人;
每周团队聚餐,鼓励新人和团队成员交流;
1:1沟通
提纲准备(eg, 放手机里);
谈话正式;
表扬要具体,比如写了一个wiki;
明确待改善的地方;
导师总结
在实践过程中,导师也要不断总结,多和其他导师、leader沟通学习;

常见问题

新人常见问题:

编号
问题
入职时间
解决方法
备注
1 环境搭建吃力,常用工具(插件,登录脚本)不清楚,口口相传 1月内 新人导航,工具导航
2 常用技术,资料,文档整理得还不太好 1月内 技术栈、知识体系
3 部署框架,测试环境,hostname设置,遇到的坑 1月内 技术栈、环境搭建
4
有的wiki比较老,更新不太及时,文档比较老
1月内 新人导航
5
项目代码,老代码(dao,APIController)没有及时清理,学习成本大
1月内 代码学习
6
陌生的技术体系和接踵而来的业务,如何适可而止的把技术面补上?
半年
技术栈、知识体系
时间管理
7
如何快速适应没有测试没有OP的开发流程?
半年 开发流程
8 知识体系不健全,导航连接需完善? 半年 技术栈、新人导航
9
开发框架,系统学习指南,知识体系梳理
1年 技术栈、新人导航
10
知识学习指南,更加具体一点:比如指定一本书,博客连接,wiki
1年 技术栈、新人导航
11
工具:插件、mysql操作,怎么倒表?常用操作?怎么服务器?怎么查日志?gc查看?
1年 工具导航
12
规范:开发规范、代码规范、上线规范、质量意识
1年 组内规范文档
13
分享:分享知识,新技术,深度控制;听不懂,跟不上问题
1年 知识分享、1v1沟通

导师常见问题:

编号
问题
问题归类
解决方法
1 怎么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
按照职级,目标驱动:例如,P4 -> P5
能力模型:技术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针对薄弱地方不强
2
发review周报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review?
review周报
3 有时比较累,什么时候放手? 节奏把控
比较费精力,规划好方案,新人只负责实施
4
这个人实在培养不出来,怎么办?
是不是只让他干脏活累活?期望太高?
分配工作的时候,应该给谁?
应该有目的,提升新人的某方面的能力?
5 新人不太“听话”?  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新人觉得不重要?(除了技术,业务沟通、梳理,方向调研,不太热衷)
6
如何让新员工在团队中感觉到成长?
培养计划
7
如何让新员工跟上公司的节奏?
培养计划
8
如何看待新员工代码质量不高的问题?
培养方法
时间成本和质量的平衡
9
如何引导新员工快速的融入团队?
培养方法 特指工作之外的生活
10
知识学习体系,不太明晰,培养比较随意
培养计划
11
零基础同学,学习路线怎么规划?
培养计划 边学边练,给压力要结果,循序渐进
12
wiki及时维护,使用流畅
新人导航
13
业务知识,业务流程,业务词典,梳理问题
新人导航
14
技术氛围和技术提升问题,怎么能让带的同学找到方向,有计划,并且有产出?
培养计划
15
新人容易被业务拖着而缺乏积累的时间,时间怎么分配?
培养方法

问题解决办法:

1) 知识体系整理:新人导航,工具导航,wiki及时更新
2) 培养计划模板,review周报模板,整理
3) 培训分享:新人入职培训,导师上岗培训,导师互相切磋,组内分享
4) 规范整理:开发规范、代码规范、上线规范、质量意识
12月/180

【开发规范】规范文档:API设计规范

发布在 邵珠庆

负责API接近多年了,这些年中发现现有的API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很多API一旦发布后就不再能修改了,即时升级和维护是必须的。一旦API发生变化,就可能对相关的调用者带来巨大的代价,用户需要排查所有调用的代码,需要调整所有与之相关的部分,这些工作对他们来说都是额外的。如果辛辛苦苦完成这些以后,还发现了相关的bug,那对用户的打击就更大。如果API经常发生变化,用户就会失去对提供方失去信心,从而也会影响目前的业务。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修改API呢?为了API看起来更加漂亮?为了提供更多功能?为了提供更好的性能?还是仅仅觉得到了改变了时候了?对于用户来说,他们更愿意使用一个稳定但是看起来不那么时髦的API,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改进API了。当糟糕的API带来的维护成本越来越大时,我想就是我们去重构它的时候。

如果可以回头重新再做一遍,那么我心目中的优秀的API应该是怎么样的?

判断一个API是否优秀,并不是简单地根据第一个版本给出判断的,而是要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API是否还能存在,是否仍旧保持得不错。槽糕的API接口各种各样,但是好的API接口对于用户来说必须满足以下几个点:

  • 易学习:有完善的文档及提供尽可能多的示例和可copy-paste的代码,像其他设计工作一样,你应该应用最小惊讶原则。
  • 易使用:没有复杂的程序、复杂的细节,易于学习;灵活的API允许按字段排序、可自定义分页、 排序和筛选等。一个完整的API意味着被期望的功能都包含在内。
  • 难误用:对详细的错误提示,有些经验的用户可以直接使用API而不需要阅读文档。

而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要求又是不一样的:

  • 易阅读:代码的编写只需要一次一次,但是当调试或者修改的时候都需要对代码进行阅读。
  • 易开发:个最小化的接口是使用尽可能少的类以及尽可能少的类成员。这样使得理解、记忆、调试以及改变API更容易。

如何做到以上几点,以下是一些总结:

1、 面向用例设计

如果一个API被广泛使用了,那么就不可能了解所有使用该API的用户。如果设计者希望能够设计出被广泛使用的API,那么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理解如何设计API库,以及如何才能设计出这样的API库。

2、 采用良好的设计思路

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按照下面的方式来进行设计,会让这个API生命更长久

  • 面向用例的设计,收集用户建议,把自己模拟成用户,保证API设计的易用和合理
  • 保证后续的需求可以通过扩展的形式完成
  • 第一版做尽量少的内容,由于新需求可以通过扩展的形式完成,因此尽量少做事情是抑制API设计错误的一个有效方案
  • 对外提供清晰的API和文档规范,避免用户错误的使用API,尤其是避免API(见第一节)靠后级别的API被用户知晓与误用

除此之外,下面还列出了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

  • 方法优于属性
  • 工厂方法优于构造函数
  • 避免过多继承
  • 避免由于优化或者复用代码影响API
  • 面向接口编程
  • 扩展参数应当是便利的
  • 对组件进行合理定位,确定暴露多少接口
  • 提供扩展点

3、 避免极端的意见

在设计API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任何极端的意见,尤其是以下几点:

  • 必须漂亮(API不一定需要漂亮)
  • API必须被正确地使用(用户很难理解如何正确的使用API,API的设计者要充分考虑API被误用的情况:如果一个API可能会被误用,那么它一定会被误用)
  • 必须简单(我们总会面临复杂的需求,能两者兼顾的API是更好的API)
  • 必须高性能(性能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优化,不应该影响API的设计)
  • 必须绝对兼容(尽管本文一直提到如何保证兼容,但是我们仍然要意识到,一些极少情况下会遇到的不兼容是可以容忍的)

4、 有效的API评审

API设计完成以后,需要经过周密的设计评审,评审的重点如下:

  • 用例驱动,评审前必须提供完善的使用用例,确保用例的合理性和完备性。
  • 一致性,是否与系统中其他模块的接口风格一致,是否与对称接口的设计一致。
  • 简单明了,API应该简单好理解,容易学习和使用的API才不容易被误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麻烦。
  • API尽可能少,如果一个API可以暴露也可以不暴露,那么就不要暴露他,等到用户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再将它成为一个公开接口也不迟。
  • 支持持续改进,API是否能够方便地通过扩展的方式增加功能和优化。

5、 提高API的可测试性

API需要是可测试的,测试不应依赖实现,测试充分的API,尤其是经过了严格的“兼容性整合测试”的API,更能保证在升级的过程中不出现兼容性问题。兼容性整合测试,是指一组测试用例集合,这组测试用例会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使用API。在API升级以后,再检测这组测试用例是否能完全符合预期的通过测试,尽可能的发现兼容性问题。

6、 保证API的向后兼容

对于每一个API的设计者来说,都渴望做到“向后兼容”,因为不管是现在的API用户,还是潜在的API用户,都只信任那些可兼容的API。但向后兼容有多个层次上的意义,而且不同层次的向后兼容,也意味着不同的重要性和复杂度。

7、 保持逐步改善

过去我们总希望能将现有的“不合理”的设计完全推翻,然后按照现在“美好”的思路,重新设计这个API,但是在一段时间以后,又会碰到一样的状况,需要再推翻一次。 如果我们没有有效的逐步改善的办法,依靠推翻现有设计,重新设计API只能让我们回到起点,然后重现之前的过程。 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的办法来在API兼容的同时,改善API使之更好。

8、 把握API的生命周期

每一个API都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需要让API的生命周期更长,并且在API的生命周期结束时能让其平滑的消亡。

  • 告诉用户我们是如何设计的,避免误用,提供指导,错误的使用往往是缩短API寿命的一大杀手
  • 提供试用期,API不可能一开始就是稳定,经过试用的API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
  • 为API分级:内部使用;二次开发使用;开发或试用中;稳定;弃用API。避免API被滥用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API的级别,来扩大其影响力,也能更优雅的结束一个API的生命周期。

开发API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沟通交流的过程。沟通的双方就是API用户和API设计者。

9、 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

在一个API不可避免要消亡或者改变的时候,我们应该接受并且面对这个事实,下面列举了几种保证兼容性的前提下,对API进行调整的办法:

  • 将API标记为弃用,重新建立一个新的API。如果一个API不可避免要被消亡,这是唯一的办法。
  • 为其添加额外的参数或者参数选项来实现功能添加
  • 将现有API拆成两部分,提供一个精简的核心API,过去的API通过封装核心API上实现。这通常用于解决用户需要一个代码精简的版本时。
  • 在现有的API基础上进行封装,提供一个功能更丰富的包或者类

一些好的API示例:

  1. Flickr API,这里是文档的示例,同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API测试工具。
  2. Mediawiki API
  3. Ebay API,这里有一个非常详尽的文档示例。

 

接口作为连通客户端与数据库进行数据流通的桥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程序的效率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客户端注重的是界面美观,操作方便顺畅,是用户最直接的感受体验,而接口则是所有数据的提供者,是用户深层的内涵体验。

因次,设计接口在一个项目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就目前的经验总结下如何合理设计接口。

一、 设计原理

1. 深入了解需求

除了设计数据库的人最了解需求外,其次就是设计接口的人了,甚至有时接口开发人员还要参与到数据库设计中。从“客户端-接口-数据库”的层次上看,接口明显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一方面要明白接口要什么数据,另一方面要考虑如何从数据库获取、组织数据。所以如果不了解需求,你就无法正确抽象对象来组织数据给客户端,也无法验证数据库的数据结构能否满足需求。数据库设计者要了解需求中的数据结构,而接口则更多的要了解需求中的逻辑结构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逻辑数据结构。

2. 了解数据库结构

既然接口要明白如何从数据库获取、组织数据,就当然要了解数据库结构啦。

3. 了解客户端原型

了解原型,其实更多是为了帮助你设计接口时需要提供的数据和结构。但有时当你设计时并没有原型,所以此条并不是必须要求的。但假如设计完接口后原型出来了,我们也可以拿原型还验证接口设计是否正确、合理。

二、设计原则

1. 充分理由

不是随便一个功能就要有个接口,也不是随便一个需求就要加个接口。每新建一个接口,就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考虑,即这个接口的存在是十分有意义额价值的,无意义的接口不仅增加了维护的难度,更重要是对于程序的可控性的大大降低,接口也会十分臃肿。因此我放在了第一条。

2. 职责明确

一个接口只负责一个业务功能,它与设计模式里的职责单一原则类似但却不同,因为一个业务功能里可能会包含多个操作,比如查询会员,可能除了查询会员表外还要获取该会员的其他必要信息,但不要在查询会员的同时还有修改权限等类似的其他业务功能,应该分成两个接口还做。

3. 高内聚低耦合

一个接口要包含完整的业务功能,而不同接口之间的业务关联要尽可能的小。还是查询会员的例子,有时查询会员的同时,可能该会员的相关信息要随之发生变化(如状态),如果这时一条完整的业务流水线,那么就应该在一个接口里完成,而不应再单独设立接口去操作完成。就是说一个接口不应该随着另一个变化而变化或以某几个接口为前提而存在。

4. 分析角度明确

设计接口分析的角度要统一明确。否则会造成接口结构的混乱。例如,不要一会以角色的角度设计,一会儿就要以功能的角度设计。

5. 入参格式统一

所有接口的参数格式要求及风格要统一,不要一个接口参数是逗号分隔,另一个就是数组;不要一个接口日期参数是x年x月x日风格,另一个就是x-x-x。

6. 状态及消息

提供必要的接口调用状态信息。调用是否成功?如果失败,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必要的信息必须要告诉给客户端。

7. 控制数据量

一个接口返回不应该包含过多的数据量,过多的数据量不仅处理复杂,对数据传输的压力也非常大,会导致客户端反应缓慢。过多的数据量很多时候都是接口划分不明确。

8. 禁止随意拓展参数

与第1条类似,只不过是针对参数而言了。日后拓展接口可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要随意就加参数,加参数一定是必要且有意义的,需求改变前首先应考虑现有接口内部维护是否能满足需求,而不要通过加个参数来方便自己实现需求的难度,因为参数的更变会直接导致客户端调用的变化,容易产生版本兼容性问题。

三、设计方法

1. 抽象业务

相比抽象对象而言,抽象业务更宏观,我觉得相对也容易一些,但抽象尺度往往不太好把握。

2. 数据格式

接口定义的数据格式必须都经过充分考虑,否则会出现数据转换失败或超出长度等错误。如果无法确定,直接设置成字符串是最合适的。

3. 有意义的命名

无论是接口还是参数,名称都应该是有意义的,让人能看明白的。

总之,接口设计是一个细致的工作,设计时也会有很多矛盾,但个人倾向于粗粒度设计方向(即内聚性更高一些),这样不仅给客户端浏览接口方便明确,维护也轻松些,这么做的缺点就是某一接口扩展时不是很灵活,但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一个接口来弥补,但正如上所说,新增接口还是要三思而后行的。以上很多虽然都是理论性讲解,但牢牢记住这些,并结合实际工作,就会慢慢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即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来验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