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磬网-邵珠庆の日记 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以用它来做些更多伟大的事情–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etter and easier


168月/170

阿里这次的地铁广告,刺穿了无数创业者的心

发布在 邵珠庆

最近被刷屏的文案特别多,但走心的却很少……

阿里钉钉最近在客村站投放了一组主题为“创业很苦,坚持很酷”的地铁广告,将26个创业故事做成了一篇微信推文,因排版怪异引发网友吐槽:治好了我多年的颈椎病……

先看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几句:

“因为理想,成了兄弟,

因为钱,成了仇敌。”

“28岁,头发白了一半。”

“感觉自己这次会成功,

这种感觉已经是第六次。”

“陪聊陪酒赔笑,赔本。”

“怕配不上曾经的梦想,也怕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为了想做的事儿,去做不想做的事。”

“在车里哭完,笑着走进办公室。”

“刚来三天的新同事提离职,

理由是他也决定去创业。”

“亏了钱,失去了健康。”

这样的文案总共有26组,句句扎心,有创过业的人多少都感同身受: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只有过不完的坎儿。”

“不能倒下。不想到此为止。”

“40度高烧,呆在车里,出了一身汗,然后去提案。”

“下一次,不会再为了钱低头。”

“忍受孤独”

“没有安全感的人,却要让大家有安全感”

端端正正广告的已经没人看了,创意方面得想法吸引别人的注意才行。

微信推文式广告还是第一次见:

为这张图片配一句文字:

我只是一个过客……

由此联想到钉钉去年还攻入腾讯总部楼下地铁大做撕逼广告,现在花钱买下地铁广告大方采用微信公号排版,姿态可以说是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这样的转变,并不意外。从策略上来说,创业产品在初期阶段,为了能快速建立差异化的认知,往往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手段,而随着产品用户数越来越大,影响力越来越强,也需要照顾品牌的长线发展,注重其在公众的口碑。

世界上的公司分两种:第一种是酷公司

他们认为适应时代酷,而保持老样子不酷;拥有不酷,与更多人共享非常酷;征服者不酷,守护者很酷。

是无数个这样的酷公司,造就了今天这个酷时代……

除此以外的,我们只能称之为“其它公司”,酷公司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同一种更酷的工作方式:酷公司,用钉钉。

“为了做社交软件,放弃社交。”

“只要风停了,什么猪都能摔死。”

“通宵练习了10个版本的BP,没有见到1个投资人。”

“把房子卖了,把工资发了。”

“每天一睁眼要养50个家。”

也许在未来,说不定我们还会看到有“中国酷公司”、“中国酷员工”、“中国酷老板”、“中国酷项目”、“中国酷办公室”这类的榜单被释放出来。

但“酷”的背后是互联网的协作、平等、分享的精神,以后如果以酷的形式随波逐流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企业会买单。

针对此次阿里钉钉的广告,网友有话说:

可能钉钉这次的广告针对人群不一样,所以或多或少有一些负面信息。但是此次钉钉的主题就是为创业者所做,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只能说文案很符合创业者的心声。

同时作为不是创业者的我,看完文案都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触~

对此,你怎么看?

1110月/130

互联网广告千亿市场模式演进

发布在 邵珠庆

对于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来说,2013年很可能是突破1000亿元市场规模的标志型年份,同时也可能是广告模型演进的重要一年。在大数据概念下,由DSP(需求方平台)开始拓展的一整套互联网广告模式正在中国市场渗透。

其中,以RTB(实时竞价)模式最能体现互联网功能性的改进,然而几位走访的从业者均认为,RTB模式短期内还无法成为国内市场主流。

虽然2012年被成为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DSP元年,但按照艾瑞的估算,2012年中国RTB广告在展示广告中比重为2%,预计2013年将占比3.9%,而2016年才会达到18.8%。

即使是这样,新的模式依然带来了新的市场竞争。除了易传媒、悠易互通、品友互动、MediaV等新兴的第三方公司开始积极崛起外,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都开始了新模式下的布局。

广告模式需求下诞生的新模式

互联网广告开始走向技术时代。而这个变化中改变最多的是中间商和广告平台,而对用户相对隐形。

先简单说说互联网广告的发展过程。在最初的时候,一家网站出售自己的某个广告位,需要一个销售人员,直接去游说有宣传需要的企业做投放,然后双方商议价格然后做投放,投放一般是按天来计算。

在多个网站广告位和多个投放需求的情况下,中间的平台机构就有了价值,主要是4A公司这样的公司代理企业来统一投放广告,网站就只需要找投放代理公司来完成销售。这样的中间平台包括好耶等都成为了主流的平台商。

但怎么选网站广告位、选到的位置是否有档期、价格是否合适,这放在以前需要各家报上来,然后一一挑选,但又很容易出错,于是DSP平台和供应方平台SSP开始出现。

将所有潜在的广告位、价格、排期整体放在一个平台上,需求方可以实时投放。这样的平台主要偏向需求方平台即DSP。艾瑞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市场通过DSP投放的互联网广告规模约9.1亿元,预计到2016年DSP市场整体规模将达到245.7亿元。

而在DSP平台的使用中,RTB是更有互联网特性的模式,也更符合大数据的概念。这个2009年诞生在美国的模式,可以让多个广告主通过平台掌握百万个广告位的实时竞价,并通过用户的特性最大化提升广告效果。

打个比方,多数用户喜欢在晚上9点逛淘宝看鞋,那么卖鞋的企业可以在RTB平台上选择这一时间段,选择自己能送货的片区、选择鞋类的广告推荐位,然后根据用户特性推荐不同的鞋。

这是基于IP、cookie等互联网浏览用户数据实现的技术型精准营销。

DSP的火爆和RTB的萌芽

一个来自美国的数据显示,80%广告购买开始向新模式转移,而更多的用户尝试过RTB购买,而这个数字在国内只有8%。这也是由于中国新广告模式还在成长期所致。

从2012年品友拿出DSP平台开始,一批创业公司开始了DSP领域的探索。而在2013年,亿玛、品友互动、传漾科技、新数网络、悠易互通、易传媒等数十家国内广告营销公司先后发布了各自DSP争相进入该领域。

一位从业者表示,DSP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技术和资源。在早期,一个平台是否能顺利运行取决于技术,而之前在行业中资源的积累也决定了这个平台是否有价值。

在这样的环境中,各个公司的平台都有自己的积累。亿玛最早的积累就是早期的数据,因为自己之前的广告联盟业务,有着海量的数据。而品友做得早,也一直在不断强调自己的算法、模型分析等技术优势。易传媒则表示,由于公司和4A广告公司的深度合作,更切合需求方。

平台做出来后,投放企业愿意接入平台使用才是整个商业模式成立的闭环。但目前来说,多数广告主还是在实验性的投放,平台本身的质量、技术能力也在接受考验。

与DSP的火爆相比,RTB还在早期的萌芽中。虽然RTB模式更具改革潜力,但大部分接受采访的从业者均表示RTB距离火爆还早。

问题还是之前的两个方面。在技术上,RTB要做到有效提高广告投放的ROI,就需要对海量用户数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但目前鲜有能做到足够细化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资源,在RTB以分钟为单位的投放中,中国互联网中最好的一些广告位还没有开始接受新的模式。

在精准广告的定义中还有cookie使用是否符合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这个首先由Google去推动的广告模型在中国的生根发芽需要更好的时机。

移动App潮流加快演进

和传统互联网广告对新模式的接受速度相比,移动平台明显在更快的拥抱新鲜事物,这也让第三方企业更快的拥抱移动时代。

这样的机会除了大量无法直接卖钱的工具性App外,手游的热潮也成了另一个推进器。

好耶产品副总裁徐国洪表示,今年公司成立了移动部门,相对独立做移动DSP平台,这也是广告代理模式向广告技术转变的步伐。而品友、力美科技也是最早在移动DSP中研发的企业之一。

海量Apps的推广位都相对较小,单个销售无法达到大型网站的整体品牌溢价,而移动DSP的推广能更精准送达用户,比如在相同类别游戏中、相似地域和偏好的App中。

除了广告位的模式更容易被认可外,移动广告增长空间也是DSP平台争夺的原因。因为用户在移动端的使用时间超过PC端是一个整体趋势,而三到五年后,移动广告就可能会超过PC,早期布局也是主要目的。

然而移动DSP现阶段对广告主的挑战更大。一方面是移动广告展示位小,对用户体验伤害较大,用户不愿意去点击广告,另一个方面是整个移动广告绝大多数还是横幅模式,非常传统,可操作空间很小。

巨头的跟随演进法

除了投放企业要接入DSP外,优质广告位对DSP的接受才是加快新模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些优质广告位的拥有者在国内正是多家互联网巨头。

首先是接入。以媒体为主要业务的门户已经开始了对DSP、RTB概念的接受,一些DSP平台也在开始出现主流的广告位,虽然比例还不大。巨头选择接入的原因主要还是看到增长速度,传统卖Banner类的广告业务增长开始放缓,而是否全力支持新模式又要看新模式在整体上是否能带动收入。

同时,一部分有平台型产品的公司在自己做内部平台。这就需要有大量可推荐的广告资源。截至目前,阿里妈妈、腾讯、新浪、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都已相继推出广告交易平台。从卖流量到卖用户,百度等巨头的前期尝试还是改造传统的联盟业务。

最后是收购。今年以来,百度、京东、阿里等公司与多家广告公司传出收购绯闻,如易传媒、好耶、品友等,这些公司在DSP上的技术、资源积累是巨头看上的主因,虽然目前没有实质动作,但资本运作是巨头的主要优势。

187月/1117

CPA CPC CPM CPS CPR CPP CPO PPL PPS CPL CPC PPC 广告类型介绍

发布在 邵珠庆

CPC (Cost-per-click):以每点击一次计费。

这样的方法加上点击率限制可以加强作弊的难度,而且是宣传网站站点的最优方式。
但是,此类方法就有不少经营广告的网站觉得不公平,比如,虽然浏览者没有点击,但是他已经看到了广告,对于这些看到广告却没有点击的流量来说,网站成了白忙活。

有很多网站不愿意做这样的广告,据说,是因为传统媒体从来都没有这样干过。
目前Google Adsense就采用此方式。(多指点击)

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Impressions) 每千次印象费用。

广告条每显示1000次(印象)的费用。

网上广告收费最科学的办法是按照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广告来收费。

按访问人次收费已经成为网络广告的惯例。

CPM(千人成本)指的是广告投放过程中,听到或者看到某广告的每一人平均分担到多少广告成本。

传统媒介多采用这种计价方式。

在网上广告,CPM取决于“印象”尺度,通常理解为一个人的眼睛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注视一个广告的次数。

比如说一个广告横幅的单价是1元/CPM的话,意味着每一千个人次看到这个Banner的话就收1元,如此类推,10,000人次访问的主页就是10元。

至于每CPM的收费究竟是多少,要根据以主页的热门程度(即浏览人数)划分价格等级,采取固定费率。

国际惯例是每CPM收费从5美元至200美元不等。
CPA (Cost-per-Action) :即根据每个访问者对网络广告所采取的行动收费的定价模式。

CPA计价方式是指按广告投放实际效果,即按回应的有效问卷或定单来计费,而不限广告投放量。

CPA的计价方式对于网站而言有一定的风险,但若广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计价方式要大得多。

广告主为规避广告费用风险,只有当网络用户点击旗帜广告,链接广告主网页后,才按点击次数付给广告站点费用。(多指注册广告)

CPS(Cost Per Sales):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换算广告刊登金额。
即根据每个订单/每次交易来收费的方式。用户每成功达成一笔交易,网站主可获得佣金。

CPR(Cost Per Response):每回应成本
以浏览者的每一个回应计费。

这种广告计费充分体现了网络广告“及时反应、直接互动、准确记录”的特点,但是,这个显然是属于辅助销售的广告模式,对于那些实际只要亮出名字就已经有一半满足的品牌广告要求,大概所有的网站都会给予拒绝,因为得到广告费的机会比CPC还要渺茫。

CPP(Cost Per Purchase):每购买成本
广告主为规避广告费用风险,只有在网络用户点击旗帜广告并进行在线交易后,才按销售笔数付给广告站点费用。
无论是CPA还是CPP,广告主都要求发生目标消费者的“点击”,甚至进一步形成购买,才予付费:CPM则只要求发生“目击”(或称“展露”、“印象”),就产生广告付费。
CPO (Cost-per-Order) :也称为Cost-per-Transaction,即根据每个订单/每次交易来收费的方式。

PPL(Pay-per-Lead):根据每次通过网络广告产生的引导付费的定价模式。

例如,广告客户为访问者点击广告完成了在线表单而向广告服务商付费。

这种模式常用于网络会员制营销模式中为联盟网站制定的佣金模式。

PPS(Pay-per-Sale):根据网络广告所产生的直接销售数量而付费的一种定价模式 。
CPL(Cost Per Leads):以搜集潜在客户名单多少来收费; 即每次通过特定链接,注册成功后付费的一个常见广告模式。

这是我们通常称谓的引导注册,比如“亚洲交友”

其中CPC和PPC的区别是:
cpc是针对广告发布者也是publisher而言的一种产生收入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访客的每次点击来产生收入
PPC是针对广告主而言的一种付费方式,也就是通过访客的每次点击来付费

224月/080

关于广告单个点击成本和千人访问成本的计算问题

发布在 邵珠庆

点击成本应该比较好理解,比如你买包时广告,一个周花了10块,而广告总共给你带来了100个点击,那你每次的点击成本是1毛钱,如果只带来20个,那成本就是5毛钱。
这个是说的包时广告,就是MM里大多数网站提供的服务,一买至少一周,每个周多少钱之类的。
还有种就是付费点击广告,也就是你的广告显示在对方网站上,并不按时间收费,只需要设定好每个点击要支付的费用,另外设定好上限就可以了。MM的我还没仔细看,但GOOGLE、百度就这么操作的,比如你可以存两千块钱,每个广告点击付5毛钱,每天就投50块钱的。那他们就会自动帮你投放广告,每天点够50块钱的,也就是100次,就不投放广告了,第二天继续投放
我曾在百度买过广告,按点击付费的,每次5毛,几天就几百块钱进去了,太快了,效果一般,后来就停了。
百度好象最低设置5毛,但有的关键词可能需要设置高达几块钱,才有可能排到前面。
至于广告联盟,一般的是每次点击0.15--0.2元,我想可能MM里大多数人承受不了,但如果太低的话,站长又不干。在MM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设置的低一些,我能接受5分到1毛费用,如果少了我的站就不给放了,
当然如果买包时广告的话,呵呵,买的广告位好了,点击多,平均每个低于5分也有可能,像这样的,我认为是赚的,很值得继续投。
以前曾帮客户在新浪、搜狐、QQ等站投放过广告,位置选的不好平均几块,选得好了2毛多,成本还是相当高的。但客户还愿意投,因为这个还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形象宣传。比如我在新浪投放齐鲁都市网的广告,其他人看了可能不会点击,但肯定会想都在新浪投放广告了,肯定很有实力。
我们以前的客户也在一些地方的站点也投过广告,如信息港、新闻网之类的,都是三流网站,访问量高,但相对大站又低很多,甚至比不上一些个人网站,可他们要价还很高,一个月几万甚至十多万块钱,投放完广告一算,平均每个点击十几块几十块的,客户亏大了。

再说说千人访问成本,以前也帮别人投放过广告,费用不少,大概合每个显示5厘,也就是说千次显示是5块钱。当然对于MM的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难以接受,我觉得低于两块钱的都可以投,如果低于1块钱就好了,但说实在的,太低了当站长的不干,我辛苦搞站,卖个广告位就这么点钱,不值得,还不如不投。MM给的广告位建议价应该按是每千次显示2块多来的,不过好象大多数站长都砍了一半再卖。
另外你还得看广告的位置,同样是10块钱/周,一个是上面的通栏广告,一个是最下面的LOGO广告,效果当然不一样,如果你只贪便宜,买些边边角角的广告,我的意见是干脆别投,即使千次访问成本只有1毛钱也不干。试想谁会关注角落里的广告呢,你显示的次数是很多,一个周上万,可点击才几个,值得吗?

我的建议是大家投放广告时要参考千人访问成本和点击成本,两个都要算,合计好了再投放,最后效果才好。

给自己做点广告,大家没事来看看,位置很好,价格也不高,地方站,适合很多类型的客户投放广告。广告需要审核,我认为这是对MM、对客户、对自己负责。

224月/080

网络广告专业词汇

发布在 邵珠庆

1. CPC(Cost Per Click;Cost Per Thousand Click-Through) 每点击成本

以每点击一次计费。这样的方法加上点击率限制可以〖WX)〗加强作弊的难度,而且是宣传网站站点的最优方式。但是,此类方法就有不少经营广告的网站觉得不公平,比如,虽然浏览者没有点击,但是他已经看到了广告,对于这些看到广告却没有点击的流量来说,网站成 了白忙活。有很多网站不愿意做这样的广告,据说,是因为传统媒体从来都没有这样干过。

2.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Impressions) 每千人成本

 网上广告收费最科学的办法是按照有多少人看到你的广告来收费。按访问人次收费已经成为网络广告的惯例。CPM(千人成本)指的是广告投放过程中,听到或者看到某广告的每一人平 均分担到多少广告成本。传统媒介多采用这种计价方式。在网上广告,CPM取决于“印象”尺度,通常理解为一个人的眼睛在一段固定的时间内注视一个广告的次数。比如说一个广告 横幅的单价是1元/CPM的话,意味着每一千个人次看到这个Ban-ner的话就收1元,如此类推 ,10,000人次访问的主页就是10元。

至于每CPM的收费究竟是多少,要根据以主页的热门程度(即浏览人数)划分价格等级,采 取固定费率。国际惯例是每CPM收费从5美元至200美元不等。

3.CPA(Cost Per Action) 每行动成本

CPA计价方式是指按广告投放实际效果,即按回应的有效问卷或定单来计费,而不限广告投 放量。CPA的计价方式对于网站而言有一定的风险,但若广告投放成功,其收益也比CPM的计 价方式要大得多。  广告主为规避广告费用风险,只有当网络用户点击旗帜广告,链接广告主网页后,才按点击 次数付给广告站点费用。

4.CPR(Cost Per Response) 每回应成本

以浏览者的每一个回应计费。这种广告计费充分体现了网络广告“及时反应、直接互动、准 确记录”的特点,但是,这个显然是属于辅助销售的广告模式,对于那些实际只要亮出名字 就已经有一半满足的品牌广告要求,大概所有的网站都会给予拒绝,因为得到广告费的机会 比CPC还要渺茫。

5.CPP(Cost Per Purchase) 每购买成本

广告主为规避广告费用风险,只有在网络用户点击旗帜广告并进行在线交易后,才按销售笔 数付给广告站点费用。

无论是CPA还是CPP,广告主都要求发生目标消费者的“点击”,甚至进一步形成购买,才予 付费:CPM则只要求发生“目击”(或称“展露”、“印象”),就产生广告付费。

6.包月方式

 很多国内的网站是按照“一个月多少钱”这种固定收费模式来收费的,这对客户和网站都不 公平,无法保障广告客户的利益。虽然国际上一般通用的网络广告收费模式是CPM(千人印象 成本)和CPC(千人点击成本),但在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的网络广告收费模式始终含糊不清, 网络广告商们各自为政,有的使用CPM和CPC计费,有的干脆采用包月的形式,不管效果好坏 ,不管访问量有多少,一律一个价。尽管现在很多大的站点多已采用CPM和CPC计费,但很多 中小站点依然使用包月制。

7.PFP(Pay-For-Performance) 按业绩付费

著名市场研究机构福莱斯特(Forrerster)研究公司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今后4年 之内,万维网将从目前的广告收费模式——即根据每千次闪现(impression)收费——CPM(这 亦是大多数非在线媒体均所采用的模式)变为按业绩收费(pay-for-performance)的模式。

 虽然根据该公司研究人员的预测,未来5年网上广告将呈爆炸性增长,从1999年的28亿美元 猛增至2004年的220亿美元,但是经营模式的转变意味着盈利将成为网络广告发布商关心的 首要问题。

 福莱斯特公司高级分析师尼尔说:“互联网广告的一大特点是,它是以业绩为基础的。对发 布商来说,如果浏览者不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购买行动,就不可能获利。”丘比特公司分析师 格拉克说,基于业绩的定价计费基准有点击次数、销售业绩、导航情况等等,不管是哪种,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计价模式将得到广泛的采用。

 虽然基于业绩的广告模式受到广泛欢迎,但并不意味着CPM模式已经过时。相反,如果厂家 坚持这样做,那么受到损失的只会是它自已。一位资深分析家就指出,假如商家在谈判中不 能灵活处理,而坚持采取业绩模式,它将失去很多合作的机会,因为目前许多网站并不接受 这种模式。

8.其他计价方式

某些广告主在进行特殊营销专案时,会提出以下方法个别议价:

 (1)CPL(Cost Per Leads):以搜集潜在客户名单多少来收费;

 (2)CPS(Cost Per Sales):以实际销售产品数量来换算广告刊登金额。

 总之,网络广告本身固然有自己的特点,但是玩弄一些花哨名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个网站要具备有广告价值,都是有着一定的发展历史,那么,在目标市场决策以后挑选不同的内容网站,进而考察其历史流量进行估算,这样,就可以概算广告在一定期限内的价格,在这个基础上,或者根据不同性质广告,可以把CPC、CPR、CPA这些东西当作为加权,如此而已 。

相比而言,CPM和包月方式对网站有利,而CPC、CPA、CPR、CPP或PFP则对广告主有利。目前 比较流行的计价方式是CPM和CPC,最为流行的则为C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