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车库咖啡?
1938年,爱迪生大街367号的车库里,两位年轻人William Hewlett和David Packard开始开发自己的第一个产品,一种音频振荡器。
1998年,两个斯坦福的大学生Page和Brin意识到自己应该创业,他们在帕洛阿尔托的车库里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多年以后,爱迪生大街367号已成为无数膜拜者追寻硅谷创新精神的胜地,而帕洛阿尔托的车库也早已写入搜索巨头谷歌的编年史。
每个创业者可能都会有一个关于车库的梦,不一定是在加州的那个车库,但一定是那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车库。
2011年4月,海淀区海淀西大街48号,又一家“车库”开张了。这个“车库”实际上在一家宾馆的二楼,名为车库咖啡。从那时起,这里每天都发生着一些关于梦想的故事。
梦想驻扎
车库不是一家普通的咖啡馆。每天,这里总是会挤满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是工程师,每个人都带着一个笔记本电脑,指尖如飞地在键盘上敲打着什么,你猜得到,一定是与idea、innovation 有关的。
车库并不是一个咖啡厅。被博友称为“看门老头”的苏菂,是车库咖啡的创始人。创立车库是源于“开放式办公环境”的想法:在这里,买一杯20元的咖啡,可以坐一天,享受免费的无线网络、水电、办公场所。咖啡厅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计价标准,使这里更有开放的感觉。
有这样一个常常被提起的桥段:2011年的3月,车库咖啡还没装修完,莫小西和他的团队就手脚麻利地搬进去了。一个月后的某一天,莫小西像往常一样坐在车库咖啡的“专用座位”上,打开自己搬来的台式电脑,一边漫不经心地看着昨天刚刚改过的产品计划,一边揉揉太阳穴让自己别太困。“小莫有人找你”,苏从会议室里出来冲莫小西一招手。莫小西心想怎么会有人找我?
苏依旧表情木讷:“你们聊一下”,莫小西这才反应过来:苏是在给他介绍投资人,但他刚开口磕磕绊绊地说了五分钟就被迫中止了——号称最成功的域名投资者蔡文胜的到来打断了他。
2012年3月的若干个夜晚和白天,我都在“车库”。我的行程路线一般是自创新工场从东往西走到海淀图书城步行街内。海淀图书城步行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两旁是一家家折扣书店和服饰礼品店,行人较少。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以前觉得有些“偏僻”的“车库”,正占据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黄金地段:如果以车库咖啡为圆心,向南半站路是微软、再右转是腾讯,往北转过一个街角就到新浪和爱国者……神州数码和PE大厦的距离都在1公里以内。
“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地方?”苏菂曾经用有点哲理的语句回答:这是一个选择,是一种对用户的选择。“车库”希望来这里的是创业者,志同道合的创业者,有共同语言的创业者。不希望是驻足歇脚的情侣,不希望是来品尝咖啡的游客,更也不希望是走马观花般的看客。
创业痛点
车库咖啡占地800平米,能容纳150人左右。某个周末到车库的人,肯定会被大开间的格局小震撼一下。每次有活动演示,旁边的桌子坐满了人,而中间的场地坐的坐,站的站,四面八方的声音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声波,让置身其中的人有一些跃跃欲试。
然而与这样的氛围相悖的是,每个创业者回到自己的圈子却是孤独的。“创业者很孤独, 也很痛苦。特别是刚开始的创业者会有精神上的恐惧, 不知道下一次拿到钱是什么时候,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给自己发工资,不知道房租什么时候能付,不知道因为付不了房租,可能房子什么时候会没的住了。”有一次,和苏菂聊起来,他说,希望车库咖啡提供这么一个平台:创业者可以互相交流,有各种活动可以参与,还能得到一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有些真真实实的问题和恐惧,是一般人所无法体会的。希望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创业者。”他一脸真诚地说。
苏和另一位合伙人魏征,都是特别随性的人。有一天,我们突然聊到了DOTA,这个5to5的对抗游戏,特别像是创业的状态,你必须要有团队配合,资源的平衡,等等。于是,一挥手,5个人就即兴组建了一个小组。也许,你在中国找不到比这儿创业者更密集的地方,每一个喜欢这里的人,都是被“看门老头”营造的这种氛围迷住了。
高层关注
2月29日下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来到了车库咖啡。车库咖啡馆的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发布了郭树清在咖啡馆与创业者交流的新闻图片。当天下午开始,关于郭树清到访创业咖啡馆的网络讨论迅速热了起来:有说跟郭主席换了卡片的,有说握了手的,还有注意到郭主席戴的围巾的……
有对创业文化不甚了解的部分网友误以为郭树清造访与鼓励餐饮行业上市有关,有的还表达了对餐饮行业公司上市“圈钱”的担忧。苏菂尴尬地微博回应:“我们给创业团队提供开放办公的场地,他们(郭主席一行)是来关注初创企业和孵化模式的”。
这么一场小欢乐,再次使车库咖啡的关注度升温。毋庸置疑的是,车库的影响力已经从创业者、投资者,抵达政府层面。车库大厅里摆着一块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颁发的“创新型孵化器”的牌子,在车库咖啡能直接注册公司。在车库之前,管委会将另一块同样的牌子,颁给了李开复的创新工场。
“10个月的时间内,有13个团队在这里拿到了2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2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我们不做统计。”魏说。也正是这样的成果,车库不但吸引了民间的目光,也吸引了政府的目光。“有时我一天就要接待上百位来考察学习的政府官员。”
再造车库
对于突如其来的成名,魏还是抱着一颗平常心。他认为,政策上扶持,当然会导致关注的力度加强,也增加了竞争者的门槛,但是也没必要沾沾自喜。
魏认为,车库达到今天的程度,关键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中关村作为科技特区, 时间到了这个节点,其引导政策决定了这个时间点,再早个五年还是差点火候;地利——周围都是高科技公司,腾讯、新浪、微软、百度,围绕在四周;人和——交朋友的心态, 不以盈利为目的。
创业咖啡馆,车库并不是第一家,前有贝塔咖啡,后有3W咖啡,构成中关村的互联网咖啡“铁三角”。我问苏菂,怎么看待竞争,怎么看待全国各地最近不断涌现的创业咖啡馆。他淡淡地说,当然是希望来服务创业者的人越多越好,就如同私立大学越多越好。
但是魏认为,成功有时候更是一种运气的成分,其他团队不清楚,他们去其他地方也许搞不起来,所以一年之内还不考虑去开连锁。
我理解,车库咖啡是一个生态系统,有硬件条件包括政策、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有软件条件包括有足够的投资人、创业者,还要有与之配套的科技博客的兴起,各种创业活动、创业知识的普及、创业氛围的形成,潜在创业者的聚集和关注,基本上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