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磬网-邵珠庆の日记 生命只有一次,你可以用它来做些更多伟大的事情–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etter and easier


84月/150

李开复:在中国创业的成功范式

发布在 邵珠庆

中国的互联网正迎来黄金的创业时机,互联网在对各行各业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的冲击中,创业项目遍地开花。大家的机会都来了,可是是否是你的机会?哪些国家和行业变化机遇在为你的创业保驾护航?在机遇下创业成功的范式是什么?互联网的本质是垄断?如何拿着少量的钱从小垄断做到大垄断?本文整理自李开复博士在2015年创投盛典上的演讲,希望能给在创业红海中拼杀的你一点启迪。

我刚从美国硅谷回来,看了美国的一些现象。我觉得《从0到1》还有《精益创业》这两本书都是非常经典,而且在美国硅谷特别合适。在中国有一些特殊机遇和挑战,如果这些想法对于这两本书做一个补充,可能对于创业者会在中国创业会有更好的成功机会。

Image title

首先我们看一下今天全世界互联网已经带来颠覆式的作用,我们每天的生活已经被彻底颠覆。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想象自己回到十年前,见到一个十年前的自己,把你iPhone或者安卓给那个人看,看一下微信和饿了么等等的应用,会不会让十年前的你认为这个人是从科幻小说穿越过来的人,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我们看到这么多颠覆?互联网是非常伟大的,它最大的作用有去中介化、扁平化、平等化等等,下面让我们从商业思维来看看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创业者的机会和空间。

Image title

互联网打破了过去垂直市场的不公平现象。过去可能有很多垄断者,或许是因为品牌或者是规模优势或者信息不对称等等的理由达到了垄断。这个垄断可能区域式的垄断,比如上海、山东地区,也可能是一个品牌式垄断或者信息不对称的垄断,大家认为出租车公司或者某个餐馆特别好。但是互联网的来临,其实把整个市场扁平化了。全部都是一个非常低成本的扩张,能够把全国当做一个地域来看。如果这样讲不是特别清楚,你只要想想淘宝本身对于各个地方的地域化的商业有多么大的影响。

但是未来的机遇实际上是造就一种新的垄断。人们每个商业的机会、每个花钱的机会、每个服务的使用都可能因此而被颠覆。互联网的特色,左上是把很多分散的小市场,比如说超市、书店、商店变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从表象来说打破信息不对称和垄断,但是实际是造成一种新垄断。右边可以看到过去信息不对称,现在交易匹配和速度打破了这样不好的现象,而且有更多标准化的需求,非常低的交流交易进入了门槛。这些东西让互联网从商业角度来说,打破了过去不公平垄断现象,但是提供一个新垄断的机会。这是每个互联网创业者特别需要深深了解的现象。

Image title

从全球来看互联网肯定是美国领先的,如果我们看一下今天的市值。美国大概占有全世界的三分之二的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中国占有剩下的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二。那么中国在奋起直追,现在情况呈现大好。过去五年到十年中,中国从微不足道的世界市场现在达到了九分支二的市场占有率,那么未来有怎样的机会?

Image title

今天我谈一下在中国创业的特色和机遇。当你考虑从0到1,考虑创业考虑精益创业等等机会的时候,我觉得不能用一个全球或者美国思维看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其实有特别多的优势,但是也有特别多的挑战,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优势和挑战。

Image title

第一个优势就是人口红利。除了我们看到互联网、移动、电商,中国现在是全世界第一而且是超过美国,两倍、四倍这样的规模,但是同时不能当作两倍这样的差别。我们看一下右下角,右下角这个图告诉我们两个经济体的差别,两个网络化经济体的差别,不是看他们的个体比例,而是看个体平方比例。所以如果一个国家比另外一个国家的用户大了三倍,它的网络效益是9倍,如果大四倍效益就是16倍,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人口红利的优势。

Image title

第二个优势是中国的创业领导者特别厉害。因为这个市场特别大,资金特别多,那么有一批创业者涌了上来。当然左边美国创业者他们可能在创新方面,突破式方面引领全球。但是右边这几个中国式创业者,他们在强大的领导力、快速执行力上高出一筹,他们的后劲更足。

我觉得全世界可能没有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像雷军今天已经做到45亿,还每天工作18个小时,这样拼命的去做。可能在执行力方面,也许苹果会更创新一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小米也好或者是腾讯、阿里、百度也好,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到大还是在不停的工作,还是不停的执行。

那么互联网经济里面,我们不要认为创新代表一切,其实一个巨大机会的环境里面,速度和执行力代表一切。尤其是在充满机会的社会里面,当机会不再那么多,当竞争更扁平化,当大家在一个所谓的创业时代,那个时候创新更重要。但是今天的中国充满机会,只要你能够抓住快速执行才是最重要的。突破式的创新,在今天的中国不是创造价值和财富最好的方法,因为今天有太多的机会和不公平。

Image title

第三点是中国的工程师其实是巨大的竞争力。我刚在硅谷看我们投资的公司,他们那些人特别聪明,但是我一个一个公司看,公司几个人?四个人,已经有一百万的投资怎么才四个人?因为工资贵,因为房租贵。这就是硅谷现象,认为创业一定非常小。当然你做一个谷歌式的公司,你慢慢招人是可以的,但是在中国这么大好的创业环境的现象,其实有一个很棒的领导者,你需要带一个团队。我们投资的项目,比如50到100万美金注入之内,可能半年之内就有20人。这20人在强大领导者带领之下能够冲锋陷阵,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内现象。就是说老大很强的时候,他的团队相信可以跟着老大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就算不能造成财务自由,也可以学到更多东西。

所以这些人是跟着老大创业的冲锋队,他们勤奋努力能干,中国工程师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腾讯,到了半夜两点一大堆出租车等着员工下班。右边不但是国内的这批生力军介入,前几个礼拜在美国看到我们海归回国的浪潮又即将开始,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海归创业被整个环境不看好,认为不接地气。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创业需要对接百万、千万、上亿的用户,如果没有强大技术团队是会崩溃的。所以非常需要这种顶尖的工程师,那么美国的高校是世界一流的,但是美国高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留学生远远超过其他的国家。

我刚刚在CMU(卡内基梅隆大学)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我看到CMU学计算机的学生里面75%是外国学生,这75%里面35%是中国学生。所以我们想象这批技术高手,他们未来回国的希望和诱惑,可以带动整个产业做可规模化高技术的创业,会带来新的一批浪潮。国内VC认为海外海归创业也好,参与创业也好,做CTO也好是越来越合适的,因为现在国内给的起,对顶尖人在给的起他们的价钱,给他们的股份,也认知新技术人才的价值,所以新一批海归回国会导致更多的创业浪潮,这是跟美国有巨大差别。当一个产品投入20个很不错的工程师,跟着老大说了算,跟着三五个工程师彼此都是天才整天辩论的时候,这个效率非常高。

Image title

第四我们谈人口规模,刚才讲过了人口红利,巨大用户群非常重要。这个用户群不仅仅是数量大,不仅仅根据数字平方的成长。更重要是一批人他们是有两个很大的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中国的城镇化,国内城镇化的成长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他所造成的就是很多商业模式是最适合中国的土壤。

比如我们想象,你做一个饿了么或者美团你要送货。但如果你在美国,这个时候你开了多久的车,到的时候披萨都冷掉了。这时候你算人力成本,90%的时间在开车,你有汽油、能源、时间的耗损。而在国内在北京在上海在任何一个一级二级城市,配送可以非常有效率,而且尤其有优化。在海淀区一个一个骑着自行车或者摩托车甚至其他的方式,这样的配送非常有效,因为人口密集导致了O2O的模式更加成立。

下面一个情况是中国有巨大劳动力。这些劳动力都逐渐的可以进入一个我们称之为个体户的创业的行动。就像过去淘宝提供平台,很多人在淘宝开店,自己创业。这不是高科技创业,是在淘宝卖东西的掌柜创业。但是同样的一个很棒的Uber的司机他一定程度也在做一个创业,因为中国普遍的蓝领工资水平还是比较低,对于他们来说做一个个体户创业,O2O的创业过程是非常有吸引力。

在美国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福特工厂工作,他一个小时时拿30美金的收入,为什么要出来开Uber?但是国内可以想像,十分之一这样的公司,在一个非常有效的O2O的共享经济的环节里面,理所当然应该出来自我创业。所以大众创业的一种诠释和理解,并不是都是靠高科技创业,个体户创业也要算,而且在共享经济的平台之下,中国的个体户创业将会引领环球。

这里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河狸家、E代驾等等。大家已经非常清楚河狸家已经有三百个美甲员,都是个体户创业;E代驾成立三年,估值超过一亿美金,覆盖一百个城市。这些都是中国现象,我们在美国不会看到这样的速度。不会看到,是因为美国没有中国那么多的人口密集城市。美国也没有那么多一大批渴望更多财富的服务员和工作员。

Image title

第五个优势我觉得是中国政府的高效政策推出和到位的补助,无论是引导基金、中关村大街,都是引领全球的政策。但是更重要的是,比如说因为有酒驾的政策,高效的执行就有了E代驾的机会,突然有了上海自贸区的事情,就让一些聪明的创业者发现他有一个可以来做进口车电商的机会。这在过去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善于观察机会的人,在中国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机会。

Image title

第六个优势我称之为后发优势。美国是一个很成熟市场,很多竞争已经扁平化。越多人跳进来竞争,我们把利润压低,然后形成公平竞争。但是在中国过去有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零售业也好,房地产也罢,中间有很多人赚着不合理的利润。这个时候互联网创业一出来就把它打败了,房多多就是一个例子。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有很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只有12%的中小公司可以申请贷款,而且贷款的利率非常高。于是这个就带来了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因此每个不公平,对消费者可能过去是一种剥削和迫害,但是对于互联网创业者都是一个机会,这是现有低效渠道带来的变革红利。

Image title

第七个优势我们可以称为草根优势。美国有悠久的品牌传统,像MARVEL(漫威)这样的公司在美国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练才能做出来,我们很难想象他被一个创业公司挑战。但是在国内消费领域的垄断品牌远少于美国,没有那么强大的娱乐内容的品牌,一个草根漫画家在暴走漫画、有妖气、起点中文网这样的一个新平台上,只要我有一批粉丝,就可以对粉丝推送内容,推送出来一个内容授权多个领域。比如创新工场投资的一家公司,他做了《十万个冷笑话》电影上映三个星期就有1亿多的票房收入,其制作团队非常迅速地推出了手游产品。这种内容创作在美国,还是被垄断性的巨大品牌所霸占,在国内有巨大机会。

那么有这样一个环境,有着巨大的机会和巨大的挑战,国内创业者该怎样走向成功之路?

Image title

我想说,在这么多优势和机会之下,其实中国的竞争也非常剧烈。因为市场巨大,VC钱特别多,所以人人全力以赴,拼命进去,每个创业者非常渴望成功。中国巨头跟美国不太一样,不太在乎以大欺小。这个情况会对创业者产生巨大挑战,因为你跟小公司竞争还可以,但和巨头做一样的事情,可能就会面临很大的困境。

也许有些人在国外认为,你敌人的敌人是你的朋友,但是从下面我们的竞争可以看到,这些巨头其实都是打的你死我活,包括最近周鸿祎和雷军在微博上面的口水战,也是一个案例。环境听起来很恶劣,创业者很糟糕。

但任何事情都是双面,如果我们用双面的方法来看这样的挑战,我觉得就是有这样的可怕的竞争环境才能培养无敌的角斗士,这样的环境才能逼着创业者找到更好的商业模式。今天我们看淘宝的商业模式就比美国eBay强大很多,因为eBay的卖家他要不断的付费,如果哪天出来免费模式,卖家可能会出走。虽然他现在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个不是永远坚固。淘宝因为已经免费了,所以至少不能用价格战打败他,也是因为中国这样的环境,逼着淘宝和其他的公司走上这样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商业模式不只是在中国,在全球都是非常强大的。

Image title

第一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垄断。中国机会这么多,跟美国不一样。我们不能只相信要找颠覆,要做彻底不同的东西。做不同事情,差异化是好事情,但是机会这么多,如果你不找机会,就硬做一个技术颠覆,可能让自己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自由贸易区,我们可以做进口车,如果你第一个想到这个,你有很大的优势,或者很多人都想不到你执行最好的,你就有巨大的优势。

找到机会后,要形成小垄断。当你在这样的环境找到机会,你要形成小垄断。不要认为垄断是贬义词。要在互联网里面建立护城河,你找到你的滩头就是建立一个小垄断。这个小垄断变大了增长以后然后成为一个更大的垄断,不断快速地迁移,经过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平台,让你有可能有一天成为像BAT这样的公司。

你在创业的时候早期要做自己的小垄断,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重要。如果只找一个广义市场,希望成为大市场的第7名、第8名都没有意义,你要在大市场里找到一个小领域,抓住这个变化,在大市场变化的一刹那介入,太早或者太晚都不可以。比如我们知道打车软件,其实在五年前也有人做,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所以做不起来。所以正确时间做正确的事情,然后找到非常小的契机,切入然后用杠杆把这个事情做大。

当你找到小垄断以后,比如亚马逊当时的卖书,比如说滴滴经过出租车来启动,或者我们看到的很多的模式都是这样做起来的。包括阿里,当时先做对外贸易,都是找到一个真实市场需求你可以介入迅速执行,把小滩头抓下来,千万别做大市场的第十名。

比如我们投资的要出发,他做一个附近的驾车旅游,他是周边游的第一。但是你如果在整个旅游产品中排序的话,可能携程或者是过去的艺龙还有去哪儿,这么排的话要出发可能排到第十几位,这没有意义。你不能做大市场的第5名第10名,一定要做特别小市场里的第一名。

达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当看到这个增长点,你就要用杠杆的作用得到一个增长。杠杆的作用不只是说去砸钱,更重要我们抓对正确时候的正确点。比如我们看58同城的成功,它的杠杆是搜索引擎,当时推广小米的杠杆是新浪微博,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杠杆。现在你做一个移动社交领域,再用搜索引擎或者新浪微博,那是不够的。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你要找一个新时代适合的杠杆然后快速打下来,因为你看到这个机会别人也会看到,所以怎样能够比别人走的快,比别人砸的准,不是谁的钱砸的多,而是是谁用适当的杠杆可以砸出这样一个效果。

找滩头阵地的秘诀:

创业公司应首先解决0-1的问题,不要试图教育市场;
范式要简单直接,找到简单真实的KPI;
避免多边市场,避免多个不可控因素;
避免生态系统思维,要首先做起来一头;
避免跳板思维 先做A再做B;

Image title

第二步就是从小垄断到大垄断,快速垄断扩大、全速前进。美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创新工场投资的项目。它最早创业的时候找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就是女孩子在PC上想把自己弄得更漂亮,但是Photoshop很难用,它解决这么一个问题,然后达到一定的用户群。然后它从PC把用户导向移动,基于这个基础他做更多美图系列的产品,他横向纵向发展了自己的手机,美图品牌的手机,他又横向发展了一个美拍,也就是视频方面特别易用,慢慢成为专注于“美”的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一步到位,是逐步从小垄断做到起来的。

快速成长的秘诀:
避免沉迷于低质量增长,堆叠式增长;
避免过度微创新,改善式创新的误区;
避免快速迭代,但是不增长的陷阱;
要选择“增长性”性价比最高的,而不是最完美的;

创新工场本身就是帮助创业者寻找这个小垄断,所以我们的投资模式非常简单。第一我们寻找这些创业机会,这些机会不是说我们要颠覆式,要有很大创新,要做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当然也有这些。

我们要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有什么特别好的,经过政策经过市场红利、人口红利、创业者红利,经过中国的市场分配、城市人口大量的服务者的参与,还有经过国内这些过去国企的传统企业的垄断式不公平和不透明模式,找到哪些领域可以打出一个互联网品牌,再找到一个特别好的用户痛点。那么第二步我们就要找创业者,他看到这样的趋势,然后愿意拿我们的投资,去打出这样一个小滩头,我们所优化的模式就是帮助这样的创业者招人,招二十个人的敢死队,根据这个模式和机会打磨第一款产品,然后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然后找它的杠杆,然后让它跟着这个杠杆快速进行,这个时候融大笔钱然后做滴滴这样的事情,所以这是我们创新工场的模式。

我今天还想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不要相信中国式的创新,仅仅是技术的突破,颠覆式的突破,当然那些很重要。因为美国在突破和颠覆式的创新,将会很长的时间引领全球,这是我们非常佩服也值得学习的。美国这种创新科技帝国式的平台,将会在这里领跑世界,而且它会快速的推进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这样的市场。但是中国的市场是巨大的,我们今天虽然谈剧烈竞争,但是有非常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找到中国独特的机会和特色,快速的进去用刚才讲的模式,当然也参考《从0到1》书里讲的方法论。

我相信中国的独角兽,虽然我们可能比不过美国,但是两三年之内我相信会超过美国的速度。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练出来的独角兽,我相信他们在商业模式上会比美国练出来的独角兽更具有兼顾的商业模式、更具可持续。当然这些公司在中国可以做的很棒,甚至达到百万级别。那么推到世界有没有希望?我个人认为推到已开发市场比较难,因为那些用户更符合美国的方式。

但是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在中国做出独特商业模式的这些公司,会进入用户分布类似中国的市场,比如东南亚或者南美,所以我相信未来中国的创业是非常美好的,谢谢大家。

1610月/140

中国式在线教育的10个陷阱和5种“死法”

发布在 邵珠庆

眼下,在线教育正呈现火爆景象。或许下一个市值数亿、数十亿的大腕儿就在这个行业中间诞生;当然,谁也说不好,或许众多玩家中下个月就会有谁被腾讯、阿里、百度收至麾下,亦或沦为在线教育先烈,成为死在沙滩上的壮士。

其中,K12和在线语言领域最热,潜在的风险最大。但无论是你已经小有所成,还是折戟其中,那些在线教育路上的陷阱都值得从业者或想加入这一战团的人们来警醒。为此,腾讯科技走访新东方、学大、沪江网、猿题库、智客网等众多在线教育高管们,讲述在线教育路上的那些陷阱和经验,以求让后来者走得更加顺利……

陷阱1:视野太窄,只紧盯着学校、学生

很多在线教育创业者没有看清楚,被眼花缭乱的市场所吸引,被“教育”两个字所迷惑。一谈‘教育’,马上想到K12 (基础教育阶段)、大学、幼儿园,概念太窄,而且过度追捧概念。教育是个更大的市场,是个大概念,不能紧盯着学校、学生这个市场。

当然和所有互联网行业一样,在线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创业者的产品要给力,要击中用户痛点。这是一切的基石。正如弘成教育董事长黄波所言,当前在线教育不缺需求,缺的是好的产品和服务。

陷阱2:体制和技术受到束缚

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技术、方式来真正冲进在线教育。产品模式只是对当前学校传授式教学模式的简单技术模仿升级,学习无趣、被动,学生不买单。

中国教育领域相对比较保守,封闭,外界很难打进去,MOOC(针对于学堂的在线教育)一进学校,马上被政策、被校长、被老师、被学生弹出来,只能在边缘的地方,如英语培训等边角区折腾。

陷阱3:急功近利,贪多嚼不烂,钱要用到刀刃上

典型案例:龚海燕的梯子网和那好网的双双崩塌,就是因为贪大求全,战线拉得太长。

在线教育急不来,需长时间的运营积累和用户累计。龚海燕想一两年就盈利,太难,其两年换三个商业模式,等不起耗不起,没有下一笔风投注入,最终玩完。

如果企业融钱无望,只有通过紧急规模裁员,收缩战线来极大地降低成本,结果可能艰难活下来了,但在各种势力夹击下,将掉出一线阵营。

陷阱4:股权架构:看不见的致命隐患

典型案例:泡面吧在处理公司控制权问题上严重失当,最终估值近亿元的企业一夜分家,走向衰败。

此外,创业者在获取融资时候,需要控制好比例,否则容易丧失话语权,或被投资人扫地出门。一般最初投资占股15%-25%之间最为适宜。

有一些在线教育企业,傍上巨头,心里笃定。但这种公司的挑战在于,创始人能否不被巨头“同化”、“架空”乃至完全“消化”。 若低价卖给大公司,创始人逃离苦海,结果可能是企业在被大公司整合的过程中,人心思动,失去前进动力。如传课网被百度收编。

陷阱5:好高骛远,只看上大平台,瞧不上垂直细分

新东方在线副总潘欣认为,很多在线教育创业公司一上来就要做大平台,这是一个陷阱,最终可能会没有足够资源和资金支撑而挂掉,而针对更垂直细分领域的项目更有机会成功,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和英语更适合做在线教育,K12可能在移动端和电视端能有所突破。毕竟,通过电视面向家庭里面的教育市场大有可为。

因为大平台,看起来高大上,但不接地气。互联网上基本有一个规律:一上来就要做平台的必死,必须找到单点突破,力出一孔,先做小做精,等有所斩获后再逐步扩张。

陷阱6:人群定位偏差:不是所有的用户都适合

产品上要聚焦,用户上也要聚焦。在线教育并不适合高中以下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需要在线下由老师来进行一些面对面的辅助性教学。而高中以上,包括一些成人自考、考研等都比较适合在线教育。

此外,如果师生互动比较频繁、实时交互比较强的就不太适合在线教育。一些纯知识的讲授或者是技巧的传达,可以用在线教育的模式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

对用户来说,更丰富教育形态的出现可能造成选择困难增加。

陷阱7:互联网免费思维能打败收费模式 O2O有戏否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付费根本就不是问题,只要有效果,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习者,都舍得花钱为之买单。而且“迅速试错,快速迭代”这一互联网典型的成功思路并不适合在线教育。

学大CEO金鑫认为,单纯的在线教育并不适合K12阶段的孩子,只有结合线上线下的O2O教学模式,连接起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后,才更加适合本阶段的学生。而且,目前单纯在线教育还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对于资金链要求非常高,如果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失败,O2O健康的盈利能力也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

陷阱8:教师真的积极拥抱吗?

在线教育推广的时候需要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上课、备课方式都需要改变,而且需要上传教案,这增加了教师额外的工作量。传统的老师,没有时间,平时教课以及课后备课几乎占用了全部时间。

此外,教师在线教授内容的侵权问题是个无解的答案。一个学生交一份钱,但实际上却是四五个学生一起听,任何技术手段可以避免。

传统教育老师进入线上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流量。线上的老师必须要自己进行招生,必须要在学生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其拥抱在线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

陷阱9:追求质量过犹不及

在线教育追求内容质量无可厚非,但有从业者走了极端,而忽视了量的积累。毕竟,平台是需要海量用户来做支撑,而优质的内容是需要长久才能出来。所以,如果一味追求质量,平台会被耗死。需要,先把量做到一个级别,再逐渐提升内容。可采用低一级内容吸引用户的数量,高一级内容来黏住粉丝用户。

陷阱10:平台第一老师第二

在线教育链条的核心是老师。作为从业者,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先把平台搭建起来,而是应该找到好的老师。平台很多,关键是用户为什么要去你这个平台。在线教育的本质依然是教育。

目前的情况是,在线教育的两级--“在线”和“教育”并未有得到真正的沟通,平台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搭建教育平台,而那些熟悉教育行业的老师们却又不懂互联网到底能给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总之,热潮不断,浪花淘尽英雄。这可能是2014年在线教育行业的主旋律。有业内人士对未来在线教育企业的可能面临的死法总结如下:

其一,续融资跟不上,“弹”尽粮绝而死;

其二,无疾而终。一些传统企业凑热闹做在线教育,红红火火上线,最终雷声大雨点小,悄悄关门;

其三,内讧或投资方不和,创始人被赶出局,投资人自己玩不转,最终死亡;

其四,细分的领域选错,有的领域注定不适合做在线教育,一开始就注定关门或转行;

其五,大环境“毒”死。有的细分在线教育,市场还不成熟,企业怎么拼命砸广告做推广都没办法有好的收获。

 
但愿,我们猜到了开始,猜不到结局。我们也希望,通过以上展示的诸多在线教育路上的陷阱和可能死法,剖析出创业风险,让行业选手们绕开它,最终收获一片春光。
177月/139

中国翻墙网民状况调查

发布在 邵珠庆

中国,被屏蔽的网站越来越多,敏感词列表也不断地加长,像“胡萝卜”、“温习”这样的关键词也遭到重置。翻墙上网成为了很多网民的基本需求,不翻墙很难完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到底中国有多少网民在翻墙,恐怕连GFW也不能统计出确切的数字。10天前,我发起了一个中国翻墙网民状况的调查,目前已经收到了5300多份数据。这篇文章将公布这些数据,并稍加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这次调查的网民主要来源于Twitter、网易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可能吧读者,还有一些协助宣传的个人博客。所以这次调查的结果可能不能完全反应中国翻墙网民的现状,只能作为一个小小的参考

一、性别

在参与调查的翻墙网民里,男性占据了92%,女性仅占8%。

二、学历

在学历方面,最高学历是本科或大专的人占了73%,是翻墙的主力军。小学学历的人群有4%,初中有2%,高中为9%。11%的人拥有硕士学位,博士为2%。

可以看出,翻墙的人群大多数都拥有或正在接受相对较高的教育。

三、年龄

统计得出,年龄在19-28这10年内的翻墙用户占了77%,而在这群年轻的翻墙主力军里,22-25岁的人占大多数。下图为年龄分布的曲线图。

值得注意的是,15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翻墙者也不少。

四、职业

翻墙的人群里,将近50%是在校学生。IT行业(包括软硬件和互联网产品相关)占了20%,金融相关行业的人也不少。

五、地区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江苏、山东、浙江、湖北的人最经常翻墙。这部分数据的参考价值可能不大,因为这些数据与调查派发的来源相关性过大。

六、工作年龄

因为大多数翻墙者为学生,所以在工作年龄这一项里,48%的人工作年龄为0,这与第四点里的调查数据吻合。

10%的人有1年的工作经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有8.13%,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七、翻墙方式

翻墙显然不能没有工具。那么,人们都在用什么工具翻墙?这是一道多选题,总百分比超过100%,因为很多人不止有一种翻墙工具。

统计表明,5%的人使用的是自家公司的内部VPN翻墙。很多公司,比如Google、腾讯都提供公司内部VPN。要是不能翻墙的话,这些公司产品方面的业务很难开展。

16%的人自己购买VPN翻墙。

24%的人使用SSH翻墙。SSH翻墙是在这大半年里开始流行的翻墙方式。

有37%的人使用在线的网页代理,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古老,但是是最快捷的。

最多人使用的是自由门、无界浏览、Puff等翻墙工具,71%的人使用这些工具来翻墙。这些工具都是免费的,而且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在windows里,几乎不需要做太多设置就能使用。

有15%的人勾选了“其它”翻墙方式,在“其它”里,很多人填写了“GAppProxy”,这种方式使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只需申请一个免费的Google App Engine空间,配合GAppProxy客户端即可完成翻墙。

八、翻墙频率

2/3的人每天都会翻墙,7.5%的人每两天才翻一次,每周翻墙1-3次的占16.65%,是不小的比例。

九、翻墙花费

因为很多人使用的是像无界浏览这样的免费翻墙工具,所以大多数人翻墙并不花钱。也有人使用较为廉价的翻墙工具。统计表明,88%的人每月在翻墙上的花费少于10元。

10-50元的占了10%左右。

也有0.2%的人每月花费200元以上来翻墙。

十、翻墙年龄

27%的人翻墙年龄不到一年,随着中国封锁的网站越来越多,我相信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当然,或许世博会期间会少一些。

翻墙年龄在1-3年的占了52%,其中有2年翻墙年龄的人占大多数。

有2.24%的人已经翻墙9年,GFW是1998年启动的金盾工程的一部分。据维基百科记载,90年代中国只有IP封锁,在2002年,GFW新加入了关键词过滤和DNS污染机制。

十一、为什么翻墙?

翻墙为了什么?翻墙干什么?

80%的人翻墙仅仅是为了“正常”地使用Google等互联网基础服务,他们或许只是想正常地搜索“胡萝卜”。

75%的人翻墙会上Twitter等社交网站,72%的人会看外媒的新闻。60%的人翻墙是为了娱乐,比如观看Youtube。

因为国内的互联网产品行业相对落后,而优秀的外国互联网产品往往又是被屏蔽,很多人翻墙是为了学习外国的互联网产品,这个比例占了52%。

30%的人翻墙会上成人网站。

另外有26%的人工作必须翻墙。

十二、是否向朋友宣传翻墙?

你是否告诉过你的朋友GFW的存在?

85%的人表示他们曾经向朋友介绍过GFW和宣传过如何翻墙。

十三、对GFW的态度

并非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互联网审查。

将近50%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审查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而非暗箱操作。

38%的人认为应该完全取消GFW。

我个人是50%之中的一员,审查必须有明确的大众标准,不能以领导人的喜怒哀乐为参考。

十四、如何得知墙的存在?

人们主要通过3个渠道知道GFW的存在,论坛占了19%,博客是主要的信息来源,占了37%。另外还有28%的人通过搜索得知GFW的存在。

十五、精彩言论

在这份调查里,我留了一个让受访者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1、那是最美好的时期,那是最堕落的时期;那是智慧的岁月,那是没有开化的岁月;那是信仰坚定的时代,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那是阳光明媚的季节,那是黑夜深重的季节;那是满怀希望的春天,那是令人绝望的冬天;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人们直入天堂,人们直堕地狱。(《双城记》)

2、"07-08年间在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媒体公司工作。10人的编辑部门约2人知道如何使用翻墙工具。后来离职。部门有一同事长期联络,到了09年再次见面,给她演示了下自由门,她说:“从未使用过,也从来不知道gfw的存在。每天在媒体的工作,从来不需要翻墙。” 身边的朋友,除了经常关注国外媒体、民主这部分内容的人群,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何谓翻墙,更不需要使用翻墙来绕过gfw。家里,我和先生每天都使用自由门。因为2010年google撤离事件,现在使用google搜索必须开着翻墙软件,以保证链接不被重置。"

3、1995年上网,因为兴趣爱好需要经常的查询一些国外的专业学术资料,所以翻墙已多年。起初是敏感的政治性网站被墙,但是从2003年开始情况变得非常的糟糕了,很多的国外学术网站都上不去了,于是开始憎恶GFW。继而从最初对GFW的不满转变成对整个体制的不满,近几年发现自己开始有政治倾向,实属无奈,这都是被逼的。

4、gfw的存在,体现了当前政府对互联网并没有完整的掌控能力,即并没有一个足够有效的方法来对中国的互联网进行规范。盲目地只针对国内外的消息进行封锁只会导致中国高端人才对这个政府的厌烦,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5、翻墙表明我具有独立的人格与探求事实真相的权力。拒绝任何人或团体主导我的思维与判断。 翻墙,是表明我首先是个地球人,之后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草民。

6、GFW太吓人了,我去看F1技术专家的blog要翻墙(因为它是直接挂在wordpress上的),连全世界最权威的F1网站autosport.com的全部图片也都被墙掉了,真是不可理喻

7、GFW无过,错只在于少部分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所有人,这是封建皇权统治的遗风。我们应从贯彻违宪审查、修正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等方面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以维护民主制度。国家需要稍加按摩,放松一下了。

8、GFW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在高墙边上留了一条小道,你只要不太过分,修墙的也就不会理你

9、本来我是不知道翻墙的,翻墙是因为当我在腾讯里发现卫生巾都是敏感词时,姐觉得活得没有尊严,连卫生巾都屏蔽了,我还是女人吗?

10、翻墙年龄记录不太清了,01年-04年在报箱收到一个光盘,内容是辛颢年讲座《谁是抗日战争的中流底柱》,附赠无界、自由门,当时试了下,就马上关掉了。几年之后翻墙才比较经常。friendfeed被墙后,开始每日必翻。

11、互联网同其他媒体一样,不可能放任其随意发展的,各个国家都是如此。但不应该像中国这样,控制互联网已经到了登峰造极,以至影响到中国互联网深层发展的程度。

12、每每看到连接被重置,看到五毛众,看到一个不相干的却可能被和谐的词,看到照旧有很多猥琐到极点的标题或图片在GFW监管范围内却活得很好…… 我从以前很气氛到现在可以平常心看待,麻木了还是成长了

13、目前身在美国读书,即将毕业。过去两年在国外和放假回国的对比体验非常强烈。我可以明确地说国内互联网使用的不自由是促使我尽可能在美国找工作留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4、希望FGW下次打飞机的时候把GFW给打掉

15、我就是传说中的职业五毛党了~ 不过这跟我的立场无关~ 另外,“五毛党”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恶劣,其实我们引导舆论的团队,内部没几个人自己愿意干这个事情的,做公务员混饭吃没办法~

十六、我的翻墙之路

我是2005年左右开始频繁翻墙的,当时使用的是无界浏览,后来也尝试了自由门、世界通、火凤凰等软件。

后来,我开始使用GAppProxy,因为这是使用Google作为代理,速度特别快。但缺点是不稳定,不能下载大文件。

接着,我在自己的PHP空间上搭建了PHProxy,使用网页代理翻墙。

2009年,我开始使用SSH翻墙。为了追求高速度和稳定性,我和一帮朋友专门合租了一台VPS来翻墙。

2010年,我买了一个香港的高价VPN,专门给手机翻墙。现在,我可以在iPhone上自由地看Youtube视频。

现在,我有2个SSH帐号、4个VPN帐号。基本不会有翻不了墙的时候,除非白名单制度降临。

在绝对多数的情况下,我翻墙只是为了正常使用像Google、Twitter这样的服务,真的。

 

2510月/120

创新工场李开复:中国更擅长非颠覆式创新

发布在 邵珠庆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LinkedIn上贴出一篇短文,题目为《中国公司能创新吗?》。

这张图片上的内容是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几千年过去,中国人看起来在创新上落后了。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人就会抄袭。中国公司能创新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需要对“创新”有更广泛的定义。当人们谈到“创新”的时候,他们通常指的是颠覆性(paradigm-shifting)的创新,比如苹果和谷歌研发的一流产品。中国不大可能有类似的产品出现,这是事实。但是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创新是中国很擅长的:

本土化+迭代式创新:发现一个西方的产品,将它本地化,逐渐添加创新的元素进去。经过几次的产品迭代,该产品有了许多创新(例子:腾讯QQ学习ICQ)。

跨领域结合创新:将多个好的想法集合起来,设计一个新的产品(例子:淘宝集合了eBay拍卖和谷歌关键字营销,支付宝集合了贝宝的数字钱包和escrow.com的安全防护)。

商务模式或运营创新:找到多用利润最大化的方式(例子:“免费+付费”模式在巨人网络推出的游戏中首次得到普及。)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来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创业者和商人很大程度上是货币驱动的。

需求导致创新:“需要是创新之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在最紧迫的研究领域投入资金支持。

如上几种创新很好地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需要不断更新、试验、专注、整合,以结果为导向(与创新为导向恰恰相反)。

在其他一些领域里,中国人扩充了创新的概念:

国家重点扶持领域创新。新能源是最好的例子。

勤奋探索尝试创新。与冒险尝试和天马行空(out-of-the-box)的创新方式不同。

海归领头创新,有可能带来某一领域的突破。

美国人在颠覆性创新上会继续走在中国(和全世界)的前面。但是中国会在创新的其他大部分领域拔得头筹。非颠覆性的创新可能没这么光鲜靓丽,但是它更普遍、风险更低。未来几十年,中国将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52月/121

中国4S店市场部面面观之市场部

发布在 邵珠庆

销量好,那是销售部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

销量差,那是市场部的推广工作做的不到位……

说起来一把辛酸泪,到底4S店市场部是一个什么部门呢?

有人说市场部是“做物料的”(负责制作各种宣传物料、促销礼品的);有人说市场部是“做设计的”(设计一些平面广告、店内布置、DM单页等);有人说市场部是“做培训的”(培训内部营销人员);有人说市场部是“做促销的”(策划各种促销活动的);有人说市场部是“管品牌的”(进行品牌规划与传播);有人说市场部是“做策略的”(策划品牌、产品、价格、传播、通路策略);有人说一个完整的市场部,以上功能全部都必须有……

所有4S店都成立了“市场部”,但每个企业对市场部定位、功能理解迥异,众说纷纭。
  很多4S店的领导人对市场部并不满意,认为市场部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市场部并不能指导销售”、 “市场部闭门造车,脱离一线”……

但另一方面,4S店对市场部的要求很高,却并未投入相应的资源。市场部人员数量少、薪酬低、在企业中地位低,这样的市场部,苛求其成为“公司大脑”、“指导销售”不现实。
  很多市场部经理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来自销售部门,或是做设计的,做文案的,对市场部的使命、职能并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所以,才造就了中国企业市场部的“千姿百态”。

  目前中国企业的市场部主要有三种,可用“SHI”的三种写法来概括,一是“事”场部,二是“市”场部,三是“势”场部。 
 
  “事”场部:“销售要什么我做什么,客户要什么我做什么”
  “事”场部主要存在于“销售驱动型”的公司,在中国为数众多。这类“事”场部的职能定位就是“服务”,偏内,依附于销售部,几乎所有工作指令均来源于销售部或销售经理,“销售要什么我做什么,客户要什么我做什么”,所以“事”场部是“销售导向”,充当“销售助手”或“销售内勤”的角色,与内务部、财务部的工作性质无异。“事”场部的经理有些是来源于销售部门,有些则是半路出家,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即期性、可视性和服务性。主要的工作有:
  -- 平面设计:品牌VI、平面广告、产品画册等设计。
  -- 展示设计:产品卖场、X展架、车顶牌设计。
  -- 销售工具:宣传物料、促销礼品制作、画册、POP、展具、礼品制作。
  -- 简单的传播:配合销售的线下广告投入。
  -- 服务客户的各种需求:如广告设计、效果图设计、偶尔的一个培训等。 
 
  “市”场部:“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事”场部运作一段时间后,有些营销负责人渐渐对“事”场部不满,认为其工作被动,没有发挥引导销售、推动经销商的作用,“闭门造车”,缺乏创造性,于是赋予其更多的职能,主要是情报收集、市场调研、策略规划、传播企划、经销商辅导与培训等,于是“市”场部应运而生。
  “市”场部的工作在传承“事”场部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跳出了“销售”的藩蓠,围绕市场需求而展开。“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眼睛不再盯在公司内,而放眼行业、市场、消费者,眼界与视野也开阔了许多。他们不再被动的等待指配工作,而是主动出击,推动营销策略的实施。其工作表现出动态性、创造性。
  “市”场部的主要工作表现为:
  -- 情报系统:广泛搜集竞争对手、行业经销商的信息,并提出应对建议。
  -- 消费者需求研究:市调、消费者访谈等。
  -- 营销策略规划:年度营销策略
  -- 传播企划:年、季、月度传播计划
  -- 经销商培训与辅导:开展多项培训、编制教材、出版内刊等。 
 
  “势”场部:为未来做事
  “市”场部的工作主要着眼当下,为达成当期的销售业绩、利润指标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配合了一些短期的行为,如促销手段的大量运用、激励“库存销售”、热衷“舞台表演”等。这些职能虽然满足了企业生存的需要,但对“发展”方面却考虑甚少。企业想要永续经营,作为4S店,需要造“势”,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动力包括:企业文化、受到消费者喜爱、独有的价值组合。
  -- 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
  -- 确立品牌所代表的价值组合;
  -- 通过传播建立有影响力的品牌。
  当制造势能成为主要任务时,“市”场部转变成为“势”场部。在中国真正的“势”场部并不多,但只有真正做到“势”场部,市场部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市场部要三“SHI”俱备  
  一个完整的市场部,要事、市、势俱备,以事为基、闻市而动、铸造势能。既要做实事,做服务,取得销售伙伴与客户的支持;也要围绕市场为中心开展工作,关注市态,与市俱进,提升业绩;同时要面向未来,铸造“企业永动机”-- 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部是长着“两个脑袋”、“三只眼睛”的怪物   
  市场部是一个“怪物”,有多重“性格”。市场部要有两个脑袋,一个脑袋思考如何应对现况,一个脑袋思考如何决胜未来。还要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看企业(内部设计、包括VI、DM、报广等一系列),一只眼睛看市场需求,另一只眼睛看竞争对手。

  还有一种现象:市场部像个肉夹膜。管理者不满市场部闭门造车,好像市场部整天都在无所事事,只是看到市场部钱花了一大把;销售部排斥市场部,做活动都是在配合市场部搞花样唱戏。谁考虑过市场部对沟通所做出过的努力呢?!当销售部拒绝沟通,延误时机,不提供精准的有关客户数据,又让市场部拿什么来做分析呢?没有基础的数据,活动的效果预期会是怎么样的呢?
  市场部可能做了很多细小的主动的或公或私的对销售部的沟通与融合,但往往没有得到回应,或者很容易被忽略或遗忘。当销售取得好的战绩时,高管们通常是大摆庆功宴与销售部举杯同贺并大加赞扬,而此时,市场部可能还在办公室剪着一个个抽奖用的卡片加班到午夜连杯泡面都没吃呢!
  企业的高管、销售部,你们在享受胜利的饕餮盛宴时,有邀请市场部吗?有真心的感谢市场部曾经做出过的努力吗?胜利的果实,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尤不想与人分享呢?
  企业的高管,销售人员需要鼓舞士气,对市场部的激励在哪呢?当管理者制定的市场部的薪酬与销售业绩无关时,谁来给市场部动力与销售部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呢?

说个事吧,某市场部老大在深圳某4S店的时候,在国际车展期间,劳累整整6天(后续工作不算),从前期的准备到后期的整理,从整体的规划到微末的细节,从堆成山的型录到谈判座椅的搬运、从租赁对讲机到打包所有人盒饭回来等等这一切,市场部完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策划师、设计师、搬运工、快餐送递员、通讯员、摄影师、沟通交涉人员、勤杂人员,最重要是一个4S店高管的出气筒,前两天销量不好,被骂的那叫一个凄惨……最后吧,6天销量127台,上面高兴了,所有的销售顾问都分到一笔不菲的佣金,而市场部,介绍了3人购买此品牌的车型,甚至连个几十元的补贴都没 - -#

出奇的愤怒,可是又有什么办法?销量好了,那不是市场部的功劳……

1311月/119

中国互联网TOP100商业精神名人榜

发布在 邵珠庆

 

姓名           职务                  简评 
    网易首席架构设计师 他的十年就是网易的十年,也是中文互联网门户发展的十年。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他的名字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成功、创业、电子商务、商业互联网以及网商等等。
马化腾  腾讯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多的软件,创造了中国人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并经营着中国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互动娱乐帝国。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  他的管理才华让招商银行成为中国最具互联网资源整合能力和投资价值的商业银行之一。
王长田  光线传媒CEO  他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营专业电视策划与制作机构,改变了中国电视行业的格局,并深深地影响了整个互联网娱乐产业。 
王文京  用友软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他做出了一个亚太本土最大的管理软件供应商,并率领自己的企业推动了财务软件和ERP系统在中国企业的普及应用。 
    万科企业董事会主席  他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商人,更多的代表了一种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他为摩托罗拉做广告,登顶世界最高峰,与他相关的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传颂,因活得极其潇洒而被众人追捧。
    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  他代表着中国本土投行,而他的知名是因为在互联网上广为传诵的他在诸多媒体上发出的精辟言论。
王江民  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著名的反病毒专家  中国最早最知名的反病毒专家之一,他的名字和他的软件产品都是中国第一代信息产业的记忆。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总裁  他改变了曙光的商业运作模式,用中国服务器第一品牌支撑起了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王志东  原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北京点击科技总裁 他那个时代的新浪,给中国互联网以革命性的冲击。而他亦因此永远地被中文互联网业界所记忆。 
王建宙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中国移动公司董事长兼CEO 他卓越的管理才华,把中国移动带到了世界一流电信企业的行列。 
  北京瑞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一名立足于反病毒这样一个技术背景深厚的产业的难得的商业人才。
王晓初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兼党组书记 扎根电信行业二十多年,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中国电信目前的成就。
    中信出版社社长  他引进了诸多国外经济管理著作,在国内众多企业家和学者的围绕中,他是网络化思潮的擎旗者。
    土豆网CEO  从贝塔斯曼到土豆网,他利用互联网倡导并真实演绎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观念。
王煜全  Frost & Sullivan(中国)总裁,资深的市场营销和战略咨询专家  他把国外先进电信经营理念引进中国,并倡导实践取得了技术和商业上的成绩。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任 他领导了中国互联网域名建设的每一步底层建设和技术研究,与中国互联网达到的每一个新高度联系在一起。 
方兴东 互联网实验室发起人之一,博客中国创始人,数字论坛成员  因反对微软霸权而成为IT斗士。是推动博客进入中国的第一人。他用博客这个概念把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发挥了出来,并试图改变了媒体的产业格局。 
    中信集团董事长 他带领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商业银行之一,通过信息化和网络管理,在中国金融业界创造了十多项第一。 
古永锵  优酷网CEO兼总裁  他试图把在线视频服务提供商YouTube在海外创造的神话和互联网应用新习惯复制到中国。 他是一个大起大伏的商业奇才,无论在哪个领域,他总善于创造商业奇迹。
史玉柱 巨人网络集团总裁 他是一个大起大伏的商业奇才,无论在那个领域,他总善于创造奇迹。 
田溯宁  原网通公司CEO,华亿新媒体董事长  从亚信、网通到宽带基金,他在天上地下、体制内外游刃有余。他作为—名出身体制外的海归经理人,是中国网通建立、重组和上市各环节中的核心人物。 
  华旗资讯集团总裁  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议论,他确实在网络时代,通过消费类电子产品业中把“中国制造”喊到了最强音。 
  暴风影音CEO 他缔造出一个新的桌面平台,把用户从冰冷的互联网客户端拉进精彩的影音世界。
  天涯社区董事长兼总裁  他用自己的成就告诉网民和投资者,互联网论坛的力量到底有多强。
朱威廉  榕树下创始人 知道他是因为“榕树下”,可以说朱威廉培养了一大批网络文学“青年”,然后又转战社区、网游,每一步都紧随时代的发展。 
朱海龙  好耶广告网络董事长  他把互联网广告做到了视窗的每一个角落,也带领着好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精准广告投放的新高度。 
  原第九城市董事长 他的成就不仅在于把“奇迹”、“魔兽”带到中国,并将九城打造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和开发商之一,还在于他的运营能力,包括对上海申花的运营能力。 
刘积仁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他所创建的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国最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之一,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杰出代表。 
  凤凰卫视副总裁、凤凰新媒体CEO  他制定了凤凰网、凤凰移动、凤凰宽频全面发展战略,把凤凰这个传统的中文电视媒体升级为中国新媒体中内容、制作、整合和跨平台传输的领导者。
刘德建  网龙董事长和创始人,17173网站的实际拥有者 他开创了网络游戏门户网站的新模式,是网游产业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江南春  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  中国广告业的传奇人物,他的创业故事和商业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和他企业的名字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烙印之一。 
孙丕恕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 他是我国高端计算机技术领域厂商的代表,他让中国的服务器产业得到全球同行的认可。
杨天行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会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 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对中国软件行业的杰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Linux在中国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杨元庆 联想集团董事长  他是华人品牌的IT领袖,是他带领联想收购IBMPCD成为国际品牌。
李开复 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从苹果到微软再到谷歌,他一直在IT互联网业界的颠峰舞蹈。 
李世鹤 原大唐电信集团总工程师  他被称为是中国的“TD之父”。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他为了TD-SCDMA无线传输技术的诞生及大规模商用而殚精竭虑。2009年,发令枪响起,庞大的3G盛宴终于拉开大幕。 
李东升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在商业互联网时代,他是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业的一面旗帜。
    中国联通副总裁,原广东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他在广东移动时,广东移动超常规发展,其中的战略战术不久后推广到全国;他在中国联通时,给中国联通品牌重新定位。他彰显了在信息通讯事业上卓越的商业才华。
杨伟庆  艾瑞咨询集团总裁  他调动起学术和理论的力量,在市场调研领域推动了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
求伯君 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中国做通用软件能做出“民族英雄”称号的,仅此一人。 
  豆瓣网创始人 他是一个草根创业者,他的网站让互联网文化圈关注他;而他坚持用算法技术来揭开WEB2.0背后规律的做法,让互联网商业圈关注他。 
    英特尔中国区总裁 他把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推向深入,更便捷地支撑移动互联网成为了他的新目标。
李彦宏 百度CEO  他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用一个搜索引擎改变了中国网民的上网体验。
杜家滨  原思科中国总裁,微软中国第一任总裁  他大使级的外交公关能力使中国接受微软成为可能,也为中国的IT业开启了一个新的平台,使更多的互联网应用成为可能。
吴士宏  原TCL集团董事,将传统企业带入互联网经济的中国企业家代表 她是创造传统企业与向全新互联网经济拓展的中国企业家之优秀代表。她的成功与失败都不断地给后来的实业家们启发。
吴海军  神舟电脑董事长  他的企业和产品不断在市场上掀起风暴。
吴敬琏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经济学泰斗,人称“吴市场”。他所倡导的市场经济使中国产业环境焕然一新。他针对互联网提出“制度重于技术”的名论。 
     
沈南鹏  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   他是一个职业创业家,成功领导携程网上市,成功转型为风险投资家,他在互联网领域的活跃使应用互联网在商业上更加欣欣向荣。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理事长 她领导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推动信息化事业渡过低谷迈向辉煌,是一位做实事的人。 
宋朝弟 科利华软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他曾把自己创办的软件企业经营到中国最大,在一个细分领域创造了巨大的影响力。 
张亚勤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 在中国,似乎没有人比张亚勤更适合“神童”这个称号,当然,成年后进入微软,他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他的研究成果对IT、互联网皆有重大意义。 
张树新 互联网思想推动者,原瀛海威总裁 她的名字几乎等同于最初的中国互联网。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ISP,她以及瀛海威的首事之功值得尊敬。 
张维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电子商务专家  将博弈论引入中国,他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曾经领风气之先。倡导电子协同商务和21世纪企业商业模式。
张瑞敏  海尔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他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企业家典范之一,在他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海尔成为享誉世界的家电品牌。 
陈一舟 千橡互动集团董事长兼CEO  他多次创业,而每一次新的举动,都影响着中文互联网用户的交流方式。 
陈天桥  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领导了游戏业一个时代的到来和产业游戏规则的确定。 
    VANCL凡客诚品CEO  用电子商务做服装销售是一种微观改变的创意,而试图宏观改变B2C的电子商务格局则需要勇气。 
  新浪网总编辑  中国互联网新闻的先驱。他的新闻观成就了新浪,中国互联网新闻的竞争者和从业者至今依然无法回避地要去考虑,分析,研究他和他的新浪新闻模式。 
陈格雷 艾菲奖(EFFIE)中国区研究中心评委,web2.0理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当大家在争议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时,他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参考坐标。 
    携程网CEO,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把传统旅游业嫁接到互联网上,发出了新芽,开出了又一朵奇葩。 
林正刚 思科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他让思科更贴进中国企业,这个原来蛰伏于网络构架底层的公司在他手里上升为一个优秀的服务型企业。 
竺延风  中国第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  一汽的成功也是竺延风的成功,是他把一汽变成中国成长最快的公司之一,并带领一汽和一班外来企业相抗衡。一汽的信息化外包走在了时代前面。 
周云帆  空中网创始人  他似乎总是能抓住年轻人的喜好,以前的ChinaRen是,后来的空中网也是,最重要的是,他把握了市场的脉搏。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 他最大程度的代表了IBM在中国的形象,把职业化经理人做到了极致,并把企业责任作为衡量IBM部门成长的标准之一。
周鸿祎 奇虎董事长  中国互联网最富斗争精神和冲劲的人。他在不断变幻轨迹中,用打破常规的竞争方式,改写了互联网业界的游戏规则。
    大唐董事长兼总裁  没有他就没有TD-SCDMA 技术方案,他为中国式3G的自主研发打开了闸门,成就了中国第一个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通信标准。 
郑南雁  7天连锁酒店CEO  他的每一次转型都能给市场带来新的期望,在他的带领下七天利用互联网手段把“经济”二字真正落到实处,并依靠“经济”在国内经济型酒店领域迅速崛起。
胡茂元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  他率领上汽,通过在企业深度信息化,已积攒起足够实力可以在中国汽车市场拔得头筹。
  中央电视台《我们》总策划,《北大商业评论》副主编,数字论坛成员 他因翻译《数字化生存》被誉为“数字时代的严复”,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他策划、写作、翻译,通过媒体和作品把新经济新商业普及给了各个层次的受众,产生了巨大影响。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他因创办联想成为传奇,又因为联想成为中国这个时代的企业家代表。 
段永基  四通集团联合创始人之一,董事长。新浪的实际拥有人之一  被历史推上中关村的舞台中心。他具有资本运作的天赋,尤其是处理危机的能手。无论是四通还是中关村科技,都长袖善舞。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他是民办教育的代表,但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教育本身,还在于改革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实现了包括新东方在线在内的网络时代教学。
施振荣 宏集团创始人 他创办的硬件生产企业由他自己经营成世界第三的个人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终端设备品牌。
姜奇平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副主任,《互联网周刊》主编,数字论坛成员  他是我国互联网起步时期最早的启蒙者之一,也是在互联网经济进入新时代后最权威的预言家和观察家。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成功带领工行信息化,实现工行在世界银行大舞台上的质的飞跃。
莫天全  搜房网董事长 他经营着全球最大的房地产网站,并致力于做一个全球一流的信息咨询机构。
钱大群 IBM公司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他掌管IBM公司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三地之销售、研发、采购、营运等业务。因其稳健而成就了IBM在商业信息服务上的巨大成就。 
钱天白 中国上网第一人,号称“中国互联网先驱”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互联网。 
钱华林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专家,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他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专家人才,亲历并见证了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每一个过程。 
倪光南  中国科学工程院首批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软件联盟副理事长 他是我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T产业和技工贸路线的灵魂性和旗帜性人物,一直站在推动民族产业崛起与信息强国的最前列,曾参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是联想早期领导者之一。 
徐少春  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是数字化管理理论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也是中国会计信息化改革的灵魂人物。
徐乐江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董事长 他带领宝钢兼并重组实现规模扩张,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代表了传统工作对信息产业理解的新高度。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无论是在联想还是在神码,他都是国内的一流企业家。他的管理战略使国内IT业界对传统渠道和系统集成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郭可尊  AMD中国总裁兼总经理 她改变了中国地区计算机处理器一家独大的局面。推进全面竞争也就意味着推动技术进步,也意味着更快更强的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 
高新民  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他是对互联网倾注关怀的领导,也是一个紧跟潮流研究互联网政策和商业的学者。
    福建新华都实业集团CEO,原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原盛大网络总裁  他被称为“打工皇帝”,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传奇,而他管理过的企业也纷纷成为各自领域中的明星,他对互联网的理解,影响了一打批企业家。 
  永中科技副董事长、CEO 拿产品在操作系统及桌面办公集成领域向微软叫板,他和他的永中科技把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引入了软件业。
符标榜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总裁,原戴尔中国区总裁,原神舟电脑总裁  在中国的PC市场圈子钻研多年,在职业不断变化的同时业绩逐步上升,也让中国众多个人电脑用户知道了他。 
    软银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  没有他,现在明星级的互联网企业数量要减少一半以上。
蒋洁敏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几年一直专注于石油产业,他亲手营造了一个巨大的中国国家石油机器和中央企业信息化前十名企业。 
    UCWEB董事长,原金山总裁兼CEO  从软件到互联网服务,他一直象征着IT业界的民族精神。 
詹忠坪 UCWEB董事长,原金山总裁兼CEO  他把国内外精准广告投放、访客行为定向、广告库存流量变现及网络营销等领域的经验带入中国。 
鲍岳桥 北京联众总裁  一个技术主义者,敲开了互联网互动娱乐的第一扇门。他的成功与中文互联网的成功同步。 
阚凯力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著名电信专家 中国电信业有名的“大炮”,他在政策和策略上的研究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逆耳忠言。 
熊晓鸽 IDG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负责人  他指导和执行的投资成为整个中国商界的风向标,他对中国信息产业的支持亦成为新经济环境中的福音。 
潘石屹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房地产商人之一,他把商业、生活娱乐化、网络化,坦诚面对社会公众,是中国广大传媒追逐的对象。 
戴志康  康盛创想CEO  康盛的建站模版让普及个人建站成为可能,他让中文互联网与普通网民更接近,让电子商务做起来更容易。 
魏家福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  驾驭大型国企的领导人很多,却很少有像他这样把信息化当作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商界受到特别的尊敬。他缔造了中央企业信息化的第一名和中国唯一的一个信息化哈佛案例。
411月/091

2010年中国互联网最火爆六大领域

发布在 邵珠庆

2009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而四川网民达到了1635万,增速居全国第五。据艾瑞咨询统计,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规模达743亿元,预测2010年互联网经济年营收规模将超1000亿元。
2010年,中国互联网领域会有哪些新兴的商业模式概念突进,成为这个产业里的火爆者?昨天,记者采访了国内著名IT评论人、互联网实验室原总裁刘兴亮。在他看来,微博客、云计算、网络游戏、电子商务、企业级互联网解决方案、HULU式视频网站,可能是2010年中国互联网最火爆的六大领域。
领域1:微博客 将成为各大网站的必备
记者:微博客实际上去年就看出红火的苗头,今年是不是会扩展到更多网站来应用?
刘兴亮:微博客可以算是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国际上最知名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目前已是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新贵,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FBI、Google、HTC、DELL、福布斯、通用汽车等都在Twitter上进行营销和与用户交互。而在国内,目前著名的微博有: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嘀咕、叽歪、滴、做啥、139说客、9911等。
年终岁末,微博这种新式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异常火爆。毫无疑问,微博将是互联网行业未来两三年引导创新的热点,也将是潮流引爆点。可以预测的是,就像BBS、博客一样,2010年微博客也将成为各大网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2010年年底,如果没有配备微博客,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大型网站。
领域2:云计算 今年可获得两倍增长
记者:对云计算的增长前景,你给一个通俗的说法吧?
刘兴亮: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是任意其他的服务。通俗点说,云计算就好像电表和电线路,用户不需要自己再发电了,只需要接上电,安上电表,按需付费即可;也可以比喻为煤气管道,用户再也不需要自己去买一罐一罐的煤气了。
现在我们开一个公司,首先要考虑是买很多电脑,配备几台服务器。再过几年,回过头来看看今天开公司的做法,可能就会感觉很傻。就好像早些年,开公司开工厂必须先买发电机一样。但现在,谁还买发电机?云计算就是这么个玩意。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司,在2010年至少可以获得两倍的增长。

领域3:手机游戏将逐渐向网游全面过渡
记者:网络游戏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
的领域,今年会有什么新的变化?
刘兴亮:即使最不乐观地估计,2010年网络游戏也将增长30%左右。其中,手机游戏力量进一步崛起,应用商店模式将改变手机游戏研发企业(CP)对SP渠道的严重依赖,手机游戏研发企业将成为电信运营商、通讯设备制造商、移动应用增值服务商(SP)及各种投资机构争相拉拢的对象。同时,手机游戏业将与当年PC游戏一样进一步向网游全面过渡。
领域4:电子商务 B2C将取代C2C成为主流
记者:电子商务今年的突破点在哪里?刘兴亮:电子商务经历了过去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正在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些年,中国电子商务的主流是C2C,这有点不正常。进入2010年之后,B2C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除了京东、VANCL这些平台外,2010年更多的传统企业会纷纷“触网”,加入B2C行列。电子商务将引领整个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目前互联网行业迎来了第三股浪潮,将把互联网植入传统产业。当两者无缝对接后,会产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都将带来巨大冲击。
领域5:企业级解决方案 舆情监测将越来越受企业重视
记者:你看好的企业级互联网解决方案,是不是指第三方提供的建站类服务?
刘兴亮:不光是这样。你可以看到,当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加入互联网大潮后,就迫切需要有专门的公司为他们量身定做一整套的互联网解决方案,可能会包括网站建设、SEO、舆情监测、电子商务等等。同时,互联网行业将越来越细分化,比如舆情监测等,即使互联网公司也需要,也越来越重视。
领域6:视频网站 以版权内容为主的网站大行其道
记者:视频网站去年以版权纠纷最为抢眼,是不是会由此导致今年市场格局的变化呢?
刘兴亮:目前看来,视频网站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个是以版权内容为主的主流资讯网站,代表选手是由NBC和新闻集团共同注册成立的Hulu;另一个派别就是以YouTube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强调原创性和自由分享。
前几年的中国网络视频市场上,视频分享网站发展得异常迅猛。但到了去年末,发展势头悄然出现了变化。随着网络视频国家队的进入,百度、网易等准备开始做以版权内容为主的视频网站,再加上搜狐、酷6等大规模删除了非版权内容,视频分享网站已经不再主流,开始走向衰落。
从受广告主青睐的程度来看,视频分享网站没法和主流视频资讯网站相比。美国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起步的Hulu已经盈利,先发展的YouTube却还在苦苦挣扎。我预测,2010年,HULU式视频网站将大行其道。(罗曙驰)